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综观每年的高考试题,我们都可以发现许多“好题”,如果我们能够对它们进行思考、认识、再思考、再认识,不难发现它们背景丰富、构思巧妙、方法多样,这些“好题”不但可以很好地考查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而且对高三数学的复习教学具有很好的导向与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高考大纲指出:高考命题坚持以能力立意、坚持改革创新、体现新课程理念,进一步加强对研究性课题、数学实验的考查.其中培养学生数学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数学探究能力及数学交流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尤为重要.由此可见,在高三备考的复习教学中,应避免课堂教学中"高起点、大容量、快推进"增加学生负担、扼杀学生学习兴趣的做法,而应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本案例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尽管教学过程中缺少规范性,但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使学生很好地掌握了相关的知识,有效地培养了多种能力.本案例的基本流程是:感悟背景—提出问题—  相似文献   
3.
在进行新教材的教学中,发现新教材比以往教材在很大程度上有了改进与提高,无论从教学内容的设置,还是从例、习题编排上都越来越趋向合理化,尤其是新调整或增添的内容(如知识板块、习题形式、阅读材料、实习作业、研究课题、能力要求等),这不仅为我们的教学指明了方向,而且为培养学生的能力提供了很好的问题背景及探索空间,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中每个知识背景及例、习题的功能,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有效地培养起他们的各种能力,尤其是探索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4.
本人参加了今年浙江省的高考阅卷工作,批阅的是理科试题第18题,从学生们形形色色的答卷中可以发现一些教与学上存在的不足,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大家一起来分析、探讨有关立体几何教学中的方法与策略.  相似文献   
5.
戴海林 《数学教学》2006,(4):13-14,32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因此,我们在  相似文献   
6.
“中学数学核心概念、思想方法结构体系及其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第七次课题研讨会中,四位专家型教师的研究课,在紧紧围绕课题研究目标与要求的同时,充分展示了概念形成的过程及其蕴含的数学思想.在研讨过程中,大家提出了许多不同见解,其中有一种呼声较高:这样上课,学生会不会做课后习题?考试成绩是否会受影响?争论的实质是在概念教学中对概念形成过程的“度”上产生分歧,也是对概念教学的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间关系的认识差异引发的.本人认为:课堂教学应重视引导学生“知其所以然”,  相似文献   
7.
戴海林 《数学教学》2005,(10):38-39,24
我们知道,向量是一个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当长度一定的向量绕起点旋转时,终点的轨迹是一个圆.如果能把圆的参数方程中的两个关键,即半径及圆心角与向量的长度及向量间的夹角有机地联系起来,我们就可以有效地解决许多向量问题.  相似文献   
8.
浙江省教研室于2013年10月开展了以“深化课改背景下的高中数学教学模式变革——知识拓展类课程教学研究”为主题的课堂教学评比活动,目的是更好地适应当前高中数学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鼓励青年教师树立先进的数学教育理念,及时交流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经验,探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浙江省温州市承担的教学课题是高中数学教材中的阅读与思考:  相似文献   
9.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因此,培养学生具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前提;掌握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方法是关键;形成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的意识是目标.显然,在我们周围到处都存在探索、研究的素材,等待我们去发现、去改进.  相似文献   
10.
我们在“平均数应用题”的教学中,进行了以直观教学为主要内容的教学实验。 从教学内容看,要使学生掌握求平均数这部分知识,必须解决好以下三个问题:1、正确认识平均数的意义;2、正确理解求平均的算理并掌握算法;3、准确运用算法解决实际问题。三个问题中正确认识平均数的意义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关键,因为它是理解算理和运用算法的基础。 为了准确完整地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我们在教学实验中实施了从统计的角度来认识平均数的意义,并以此为基础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的教学。由于统计中的“平均数”是一个抽象的数值,小学生初次接触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我们采取了以教具演示和学具操作为主要手段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 一、认识平均数的意义 1、出示课本26页条形图(图1) (1)提问,①在这张条形图中,每一格代表多少张邮票?②李林、张强、王红各有多少邮票?谁最多?谁最少?③张强分别给李林、王红多少张邮票,就能使三个人的邮票同样多? (2)在学生回答后教师操作演示(移多补少)得到图2。(条形图制成可移动的教具)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