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教育   2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1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在部分地恢复了健康之后,马克思感到自己是双重残废了:"精神上是由于失去了我的妻子,生理上是由于病后胸膜硬结和支气管应激性增强".他决定再去一次海滨,1882年2月,他带着爱琳娜去了文特诺尔.他的咳嗽和支气管黏膜炎仍然没有减轻.事实证明爱琳娜是一个可怜的同伴:自从去年夏天俄国民粹主义者利奥·哈特曼求婚以来,她一直处于神经极度衰弱的边缘.她正处于与利沙加勒解除婚约的痛苦之中,正处于自己曾有机会立足于舞台的绝望之中.当她的伦敦朋友多莉·梅特兰得知了她的处境,就急匆匆地到了文特诺尔予以帮助.  相似文献   
2.
全球化与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配合中央正在实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今年6月18日,由中国人民大学组织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坛2005”,将主题确定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发展之路”,论坛重点讨论了冷战结束后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世界的发展状况,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了全球化的进程、本质及其影响,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及其中国未来发展问题。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教授作了主题发言。英国学者、国际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家戴维.麦克莱伦教授,巴西学者、“依附论”重要代表人物特奥托尼奥.多斯桑托斯教授,美国学者、“市场社会主义”重要代表人物戴维.施韦卡特教授,英国学者梅纳得.德塞教授,德国学者、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沃尔夫冈.弗里兹.豪格教授,俄罗斯学者、全球性问题研究专家亚历山大.尼.丘马科夫教授,美国学者罗伯特.保尔.布伦纳教授,中国学者吴树青教授、李君如教授、李忠杰教授、顾海良教授、程恩富教授、林岗教授和梁树发教授在此次论坛上发表了精彩的演讲。为帮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本次论坛的情况,本期主要摘译了部分国外学者为此次论坛撰写的学术论文。  相似文献   
3.
在这篇讲演中,麦克莱伦考察了过去九十多年间马克思主义思想在欧洲和北美的发展。他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都是时代的产物,他们往往通过自己时代占支配地位的思想范式来解释马克思主义。他认为这是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变化的一种有益方式。他重点考察了当前的三个主题:全球化、帝国主义和生态问题。尤其是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可以为生态问题的解决提供资源。最后,他再次提到了《共产党宣言》中的“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他认为:“人类拥有个人权利和义务的尊严不是来自契约,或者个人所有的或所做的,而仅仅是因为他们是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