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评一致性是基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也是推动课程标准在考试、教学领域得到有效落实的重要措施。在教—学—评一致性视阈下,对考生在2022年天津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历史学科中的水平表现进行分析,并据此提出教学转型建议:结合学情,制定对标课标的教学目标;设计生动的历史情境,组织探究性的情境活动;根据教学阶段,开展纸笔测试与表现性评价。  相似文献   
2.
正当我们还在担心学生因沉迷网络而影响学习的时候,网络上的"慕课""微课"等新的教育资源,正在从大学校园开始快速蔓延到了中学课堂,电子白板和手机、电脑等各种移动互联网终端也已经出现在课堂上,海量的教育资源和新式的学习环境,正在孕育着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比如"翻转课堂"已经开始了突破性探索,传统课堂教学开始遭遇解构。当前,一般历史教师对互联网的认识理解,大都还停留在技术层面,从信息技术层面去考虑  相似文献   
3.
在当前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广大中学历史教师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在转变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等方面,收到了一定效果。然而,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一部分教师过于追求教学外在形式、方式的转变,而忽视了历史教育本质价值的落实,从而大大降低和削弱了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亮点与难点,是课程修订所强调的素养导向、综合性、实践性等理念的具体落实,为初中历史课程内容的拓展、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型明确了新的方向。研究认为,推行跨学科主题学习是课程教学发展的必然逻辑,体现出走向综合课程的方向和培育核心素养的要求。从课程层面看,跨学科主题学习具有两大重要特征:立足学科的课程内容综合化和基于真实情境的课程实施实践化;从教学方式看,应采用项目式学习方式,创新情境教学,借鉴现象学习与现象教学;从教学评价看,应开展多元评价,注重表现性评价,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跨学科主题学习之中。  相似文献   
5.
正前不久,有幸与开发区二中白玉老师应邀到广东茂名,与当地教师进行了一次课堂教学观摩交流,课题是九年级的《文艺复兴》。在去之前,为了求得最佳效果,我们进行了认真准备。整个过程经历了四次从"构想设计——课堂试讲——反思重构"的循环研磨。之后,我们在南开中学也同样组织了一次教研活动。在此,我将我们对本课教学的思想认识所经历的变化过程,进行陈述,与读者分享。第一次备课:三个问题直击教学核心白玉老师是我市一名优秀青年教师,①在通知他这件事情的同时,我提出让他先搜集相关资料。当时我本人心里也没有想好应该如何设  相似文献   
6.
7.
戴羽明 《天津教育》2014,(21):69-71
正当我们还在担心学生因沉迷网络而影响学习的时候,网络上的"慕课""微课"等新的教育资源,正在从大学校园开始快速蔓延到了中学课堂,电子白板和平板电脑也已经出现在课堂上,海量的教育资源和新式的学习环境,正在孕育着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翻转课堂"已经开始了突破性探索,传统课堂教学开始遭遇解构.  相似文献   
8.
2010年全国高考文综新课程卷第40题,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理念和新方法。用批判性思维解读此题,反观高中历史教学,教师应彻底转变传统的教材观和知识观,更新专业知识,及时跟踪史学研究新成果,努力营造广阔的知识空间和宽松的人文环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使学生在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增强批判性思维素质和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9.
历史科学表现出明显的整体性特征,在历史学习研究中,应该把历史看作是一个整体过程加以考察.据此,本课教学从食物物种交流的演进趋势、具体表现、给世界带来的影响等角度分层次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理解不同历史阶段的食物物种交流,突出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重大影响,培养与提高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0.
聚焦学科核心素养的历史教学要求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而历史认识一般包括事实判断、成因判断和价值判断三个层次.本文以选择性必修2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为例,基于历史认识的层次结构特点设计教学,以问题引领作为展开教学的切入点,以历史事实为基础,引导学生建构正确的历史认识,形成完整的历史判断,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