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献》1983年第15辑刊载的由刘煊、陈杏珍先生辑注之《胡适致王国维书信十三封》(以下简称《胡札》),起于1924年4月17日,迄于1925年2月,历时十个月。札中探讨了有关词学的诸多问题,披露了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创立时聘请王国维任教的某些情况,内容丰富。诚如辑注者所云,“提供了研究胡适与王国维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之间论学情况的第一手资料”,并可证、补有关记载之不足。据辑注者说明,《胡札》“编排以时间的先后为序。”札中涉及的部分人  相似文献   
2.
华侨教育,尤其是华侨的高等教育,在我国素称薄弱,而华侨在近现代史上的作用与影响,却又十分巨大,这种严重不相称的状况,显然是极不合理的。为了改变这种情况,不少热心教育的仁人志士,付出了大量心血,取得了很多成绩。其中,长暨南大学达十一年、经历整个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在颠沛流离中独力维系华侨高等教育一脉的何炳松先生,尤堪称道。何炳松(1890年10月18日—946年7月25日),字柏丞,浙江金华人,早年留学美国,获硕士学位。回国后,长期从事学术研究、教育、出版工作,  相似文献   
3.
《文汇读书周报》 2 0 0 2年 3月 8日第 5版《新版〈鲁迅全集〉五大看点》 (下称《看点》)一文披露了有关《全集》新增文字及编纂情况 ,读后觉得颇多可商榷之处 ,遂即致函该报 ,然无回音。由于《看点》说新《全集》将于 2 0 0 3年 9月出齐 ,因离出版日近而搁置异议。然新《全集  相似文献   
4.
《通鉴》之成,集众人之力,因卷帙浩繁,虽经司马光刊削定稿,叙事仍不免因袭、重复,甚至偶有舛误;至其史论,则出一人之手,且不受记事须“实录”之拘束,直言影射,无所不用。或短评一句,或洋洋千言,内容丰富,很能反映司马光的史观及政观,值得重视。司马光还引用了前代数十人的大量史评,并不时紧随其后予以阐发或批驳。据此,可  相似文献   
5.
王国维与胡适的交谊,赵万里《王静安先生年谱》曾有述及,而两人的论学,则未见于各种有关论著。《文献》杂志曾刊载胡适致王国维书札十三通,内容除学术研讨外,又详于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聘请王氏任教事,可证、补有关记载之不足;近年出版的  相似文献   
6.
上海孤岛时期,尽管生活窘迫,绝大多数文化教育界人士坚持民族气节,继续从事学术研究。为了缓解他们的困境,中英庚款委员会出资创办《学林》杂志和特别学术讲座,既振导了学术气氛,又使之得到资助。面对流散的珍稀古籍,孤岛学者不顾个人安危,组织文献保存同志会,与敌伪明争暗夺,为国家抢救了大量珍贵文献,成为今日海峡两岸图书馆的珍藏。  相似文献   
7.
这里收录王国维未刊书札四通,分别为公私所庋藏,内容均与学术有关,涉及古籍版本、石经文字、石鼓文研究等等,人则涉及著名藏书家刘承斡、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等等,而讨论石鼓文的书札附有马衡复函,尤有价值.  相似文献   
8.
传统史学的现代转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晚清以降,受进化论等西方先进思潮和国内变革要求的双重冲击,不合时宜的传统史学日暮途穷。在梁启超首倡下,新史学逐渐成长并不断完善,到五四时期,基本完成了史学的转型。这种转型表现为观念层面和物化层面的巨大变化,前者的标志是由最初对西方各种新理论和新方法的盲目信奉,变为择善而从,再到独立创造;后者的标志是形成规模庞大的新史学家群体并化为多种流派,以及新史学运作机制的逐步完备。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曾仔细研读了摩尔根的《古代社会》,写下了《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以下简称《摘要》)。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下简称《起源》)里,恩格斯大量“抄录”了马克思《写在摩尔根一书的详细摘要中的批语。”因此,他说此书是他和马克思两人用“唯物主义的历史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来阐述摩尔根的研究成果,并且只是这样来阐明这些成果的全部意义”的著作,“在某种程度上是执行遗言”。下面拟就《起源》中马克思的若干观点作一初探。 1891年,恩格斯根据不断出现的新材料,对《起源》作了重要修改,重点在家庭一章。在家庭形式的演进上,恩格斯与摩尔根不完全相同。《摘要》将家庭形式分为五种,依次为:血缘、普那路亚、对偶、父权、  相似文献   
10.
二十世纪的中国学术界,由于中西思想文化的大交流、新史料的大发现,曾造就了各领域的一大批著名学者,各种学说纷呈,犹如春秋战国时的处士横议、百家争鸣。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不少风流人物已寂寂无闻,而在历久犹存、其学术仍为后人称道的学者中,当以王国维执其牛耳。 王国维(1877—1927),原名国桢,字静安,一字伯隅,号礼堂、观堂,曾以永观、人间、词山等自署,浙江海宁人。其一生大致可分三时期:1897年之前,为接受旧学时期;1898年至1911年,新旧兼蓄,从事哲学、文学研究; 1911至 1927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