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教育   8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在复习中激学生的内部动机,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是提高复习效果的重要一环。 (一)要引导学生归纳知识体系。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掌握方法规律。赞可夫指出:“学生在有机的联系中,获得越来越多的新知识,其效果要比进行多次的单调的复习好得多。”发现和掌握知识体系,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主要思维形式表现为分析与综合。学生  相似文献   
2.
在应用题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审题时,虽然一遍又一遍地读题,但读来读去,结果还是对题意不理解。追究它的原因:一是学生不明确审题的要求,二是学生阅读能力差;三是学生审题时不善于分配自己的注意力,往往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为了解决学生在审题中存在的问题,我在应用题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探索。通过教学实践,我觉得指导学生掌握三遍读题的审题方法,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教学八册"分小数互化"例3时,我将例题中的?改成?,并增补?和?.学生算完这六个分数化小数的结果后,我将其板书成以下形式:能化有限小数不能化有限小数??这样,纵着看,六个分数可分两组:左边的能化  相似文献   
4.
教学中,教师如果不能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就无法保证学生掌握重点,也就无法引导学生完成全面的、系统的学习任务。究竟什么是教学中的难点?难点又是怎样形成的?又怎样去突破教学中的难点  相似文献   
5.
学生运用三角形面积公式时,经常出现丢掉“ 2”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有二:①学生对为什么要“÷2”没有真正理解;②受到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干拢。为排除干拢,让学生对“÷2”有比较透彻、深入地理解,并能在头脑中形成较深刻的印象,我在教学这一内容时,除在推导公式时突出讲解“ 2”的道理以外,还专门设计了一些练习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相似文献   
6.
给学生复习四则计算时,为提高学习兴趣与计算能力,我组织了“看谁先到北京”的象征性旅行计算竞赛,学生极感兴趣。竞赛前,我先向学生介绍我校到北京的一般路线,需经过武汉、郑洲,才能到达北京,并简要地介绍北京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及现在城市建设等情况,从而激发学生向往北京的情绪。然后出示下面这种形式的竞赛题:  相似文献   
7.
在教学中,我曾让学生做过一种"根据结果编算式"的练习,要求编的每道题都有不同特点,并看谁编得多、新、好、快.有一次,我让学生编结果是1的算式,许多学生都编出了很多好题,特别是其中一个学生在较短时间内,编出了25道算式: 0 1,1-0,1×1,1÷1, 2 2-3,……0.3 0.7,2.5×0.4,2.7÷2.7,……?,3.6-?,?-(2.6-  相似文献   
8.
通用五年制五册中求平均数的应用题,是小学应用题教学中第一次出现的典型应用题。这种题是在等分除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它又不同于等分除法。等分除法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它的一份是多少,平均数问题却是求几个数的平均数是多少,它含有取多补少的思想在内,这比等分除法问题要抽象一些了。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