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教育   3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一、“前理解”是理解的通道 所谓“前理解”。通俗地说.就是“理解前的理解”,即主体理解文本前所已有的价值观念、经验、知识、思维方式等等。人们在阅读作品时.实际上情不自禁地加入了许多“先入之见”甚至“传统偏见”。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要设法让学生克服这种“先入之见”.从而进行所谓“清白的阅读”。在传统解释学中.受18世纪理性主义的影响,先见、偏见、传统等“前理解”确实曾被看作是影响正确理解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高中语课程标准主张语学习个性化、阅读个性化,正是对阅读教学的解放,目的是培养学生对学作品主题、形象、艺术手法的多样性的认识,发挥阅读主体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独特的、个性的、有价值的理解,提高阅读的效果.甚至将作品的价值内化为学生的精神本质和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3.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丹柯》这篇小说。大家看完课文后心情怎样?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