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教育   8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吕氏春秋·音初》中说:"凡音者产乎人心者也,感于心则荡乎音,音成于外而外化乎内.是故闻其声而知其风,察其风而知其志,观其志而知其德."这是讲一切音声对人心灵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朗读能激发学生的美感,使学生获得情操陶冶,塑造健康完美的心灵.对于教师而言,课文范读也是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的系化活动.在范读中,教师要把在课文阅读即得的审美感受用有声语言完美无缺地表现出来,使"美"欣然走进学生的心扉,让"美"与一颗颗稚嫩又纯洁的心灵息息相通,从而变成浓厚的求知欲和审美情趣,变成丰富的精神营养.这就达到了课文范读的最终效果.  相似文献   
2.
"学习方式"又可称为"学习风格",由美国学者哈伯特·塞伦于1954年首先提出.它是指学习者喜欢并习惯使用的学习策略,反映了学习者对不同教学方式的偏爱以及他们的学习倾向,具有稳定性和独特性的本质特征.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新课程标准中极为重要的一项内容,对学生学习发展的影响也最深刻,因而更具有战略性和前瞻性意义.  相似文献   
3.
李东宏 《班主任》2004,(1):23-23
前几天,我给孩子们讲了一课"节约用水".在这堂课上,我告诉孩子们水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谈到了水资源的宝贵与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效益.我还将前年我在旅游途中所见缺水的严峻现象告知孩子,我给孩子们打了一个比方:如果把地球比作一个大水缸,那么淡水资源只是其中的一小调羹.在我上这堂课时,孩子们的表情都很严肃、忧虑.他们问了很多问题,也从我这里获得不少答案.这堂课结束后,我发现他们开始注意节水,看到水龙头随便开着,是一定要关上的.回到家还教育爸爸妈妈要节约用水.但是,随后发生的一件事又从更深处触动了我.  相似文献   
4.
爱的耕耘     
我深深佩服先人用“传道、受业、解惑”六个字对教师工作的精辟概括。初上讲台的我,也切身体验到为人师者的艰辛与不易,当然其中更是充满着快乐。刚参加工作,学校就安排我担任班主任,一向喜欢孩子的我也就乐意地接受了。学生报到那一天,我早早到校做好迎接准备。然而,面对的第一个学生竟是哭着、喊着由妈妈拉来报到的。接下来好几个见了我也是闷闷不乐。原来,他们仍然怀念着他们的马老师———一位精心培育这个班两年的老教师。在这些才十一二岁的孩子稚嫩的心田里,竟对老师充满着这样纯真的感情,而且毫无顾虑地在新班主任面前表现…  相似文献   
5.
6.
《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和《高等教育法》确认了学术委员会校内最高学术机构的法律地位和学术评价职权后,学位标准的设定主体摇摆于学位评定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之间。多重因素加剧了学位授予标准设定主体不定的局面,包括学位评定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之间模糊的法律关系以及多元评价标准对设定主体的多元性亦提出要求,由此带来一系列设定主体与权力属性、学位授予标准性质、校级授权工作等不相适应的负面效应。《学位法草案(征求意见稿)》赋予学位授予单位学位授予标准设定权,是对设定主体提出的新要求,需要大学章程及校内法对设定主体进行更为精细化的规范。为此,体系的完善将学位标准划分为政治标准、道德法纪标准、主观专业标准、客观专业标准、学业标准五类,以标准属性与主体权责对应为原则,分别对应党政机关工作序列、“具有学术决策权的最高学术机构”的学术委员会工作序列、“兼具行政性和学术性的最权威机构”的学位评定委员会工作序列,架构而成“五类标准,三条工作序列”的学位设定主体的工作体系。  相似文献   
7.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表扬和批语几乎每天都在进行,那么,教师如何才能使表扬、批评的效果更好呢?笔试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8.
网络德育形势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特别是因特网的日益普及 ,现代社会逐渐进入信息网络的时代。当前 ,广大青少年上网的人数在急剧上升 ,据今年初的一组统计数据显示 ,我国上网的计算机约1784万台(包括专线上网282万台和拨号上网1502万台) ,网络用户约4500万人 ,其中有75%年龄在30岁以下 ,25~30岁的占8 9 % ,18~24岁的占41 2 % ,18岁以下的为14 93%。也就是说 ,网络德育的直接对象(24岁以下)就超过2400万人 ,再加上即将或有意向在短期内上网的青少年群体 ,数字更是惊人。他们在网络上受到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