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篇
  2011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本文试图克服以往历史人物研究中“思维的幼稚性”,着意从社会环境诸因子在特定时期的基本性态与人物的动机定向及行为方式的矛盾冲突中显示其人格发展的内在态势,从而揭示出思想价值形成的具体机制和非自觉性,避免了用套式给历史天物“洗硫酸澡”。本文共分三个部分:1.家庭氛围、社会环境、人文熏陶、秉持学养等因素氤氲化生其“狂”;2.坚执干“狂”的结果是才命相妨,滚烫的欲望与冰冷的现实对激出满腔的怨气;3.怨而不免发谤,但又不甘冷署境遇,遂不断挣扎于“戒诗”与“破戒”、“破口”与“缄舌”之间,理性的堤岸终被情感的激浪冲决,心灵的敏感、观察的深刻、满腔的怨气和个性的兀傲廉悍,在“山雨欲来风满楼”的低气压下,回环相激,终于锤炼成一只冶顽矫悍的大火球,直滚向近代中国思想启蒙的大门。中国历史的界碑上遂深深地锈刻上龚自珍的名字。  相似文献   
2.
三十年代初,文坛上发生了左翼文艺阵营跟“自由人”和“第三种人”之间激烈的文艺论争。冯雪峰同志在这场论争中的立场和态度,在五十年代的反右斗争中,被看作是他“一贯反党”的主要罪状之一。一些研究者,也说这“初次暴露了冯雪峰的反党立场和反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是“化敌为友”,而且“他的枪口是始终朝向自己的阵营的”等等,从而加以彻底的否定。笔看认为,这些都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则,是不妥当、不公平的。  相似文献   
3.
如果说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并在不断发展完善中奠定了“中国模式”60年辉煌的制度基础,成为中华民族复兴崛起的第一次战略抉择,那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决定中华民族复兴崛起的第二次战略抉择,将在“重构全球的经济政治版图”中奠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再创辉煌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变和集约式向循环式转变,作为带来人类经济社会重大变革的两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人的发展上集中表现为人的异化和复归。让人民当家做主、人力产权不断充分自主实现、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历史内涵和我们应承担的历史使命,这是基于“公主私辅型”基本经济制度及其不断发展完善而提出的。  相似文献   
4.
“根柢在人”──一百多年来中国现代化过程检讨(之一)李存煜1971年6月,在维也纳举行的“发展中的选择”世界研讨会上,智利思想界领袖萨拉扎·班迪博士在总结落后国家现代化道路时,曾讲过这样一句话:“落后和不发达不仅仅是一堆能勾勒出社会经济图画的统计指数...  相似文献   
5.
鲁迅国民性思想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民性”与“民族性”在鲁迅的文章中是一对交替混用的同义词并有其特定的内涵。生死存亡问题促使鲁迅批判理性的觉醒和成长,而对历史教训的总结则使其思考的角度和深度有别于同时代的其他思想家。就命题的价值、思考的深度和幅度及论述的涵盖面来看,鲁迅的国民性思想事实上已形成了一个体系,虽然也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徐州市的农业发展将受到一定的冲击。我们必须正确分析加入WTO后对徐州市农业所带来的正、负面影响,从质量因素、成本因素、价格比率、产品竞争力、技术壁叠、营销能力、体制因素等方面,对徐州市主要农产品的优劣势进行分析,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文章首先指出,普列汉诺夫的“五要素公式”把社会心理纳入历史唯物论,看作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的“中介”,有着开拓性的意义。然后探讨了人的心理结构,作了横向与纵向的分析,认为社会心理就是对群体的心理状态所作出的宏观统计意义上的把握。文章的第三部分着重论述了人的心理结构的各层次形成的机制。  相似文献   
8.
苏曼殊论     
《苏曼殊论》全文共五部分:一、坎坷身世;二、人格与心理潜影;三、挣扎于出世与入世之间;四、文化眩晕中的心灵形态;五、创作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限于版面,此录后两部分付梓。  相似文献   
9.
这是论文的第三部分,按照“集体无意识”、“个体无意识”、“个体意识”三个层次的深浅顺序,逐一论述了其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0.
在对鲁迅认识的历史上,能够标出许多有创见并深具影响的批评家和捍卫者。其中冯雪峰和瞿秋白的名字不能不占有显著的地位,他们对鲁迅的认识和阐扬,不论就时机还是就观点内容来看,都具有特殊的意义。在对鲁迅的认识和评价过程中,由于阶级立场的不同,政治观点的差异,出现了象陈西滢等一些基本上贬低和否定鲁迅的人,这是正常的现象。异常的是,在新文化运动和革命阵营内部也出现了贬低和否定鲁迅的倾向。从一九二八年一月创造社出版的几种刊物同时载文猛烈攻击鲁迅开始,对鲁迅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