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名著阅读现状分析语文教学离不开文本,经典名著是很好的文本,不管是小学语文教材还是中学语文教材,都有名著故事或名著原作。在小学阶段,教师、学生与名著打交道是难免的。但是,学生名著阅读现状却不容乐观。据我在本校的调查发现,名著阅读量少得可怜,以我国四大名著为例,我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我国四大名著名称及作者的熟悉程度,六年级65%,五年级  相似文献   
2.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如果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期遇上一位名师,这位名师不仅课讲得令听者如痴如醉,而且他还会是人生命运的导师、幼小心灵的守护神,为迷途羔羊指点迷津,这样的名师会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大凡课讲得好的教师,一般都具有比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他们才思敏捷,缘情造句,各尽其宜,而且能出口成章并富有文采,他们不仅能深入浅出地把知识讲得叫  相似文献   
3.
李铁荣 《闽江学院学报》2010,31(1):78-81,124
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分析“自然之道也”这一关键性问题的真正内涵,梳理出刘勰写作思路与推理方式的明线是:天地之文(道之文)一人类之文(《周易》之文)一六经之文(圣之文);暗线是:广义之“道”(老子之“道”)一《周易》之“道”一狭义之“道”(儒家之“道”)。明暗两线通过原文的中心句“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而扭结在一起,得出的初步结论是:从论“文”的角度出发,刘勰是从老子之“道”开始,中经《周易》之“道”,而与儒家之“道”彼此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呈现为儒道互补、阴阳相济的辩证之“道”的样式。  相似文献   
4.
“骚”是一种处于“诗”、“赋”之间的诗体。与“经”比较,“骚”体的整体特征表现为“奇丽”,“奇丽”的本质特性是变易适度性。以“经”为准,“经”、“纬”与“骚”三者之间互动着“正-伪-奇”辩证思维的内在态势。“骚”体的变易适度性和辩证的思维方法,对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当代中国文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干支纪年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被广泛地使用,而它离今人似乎又渐行渐远。因此,在找回文化自信的阅读和研究中,它是人们需要面对和解决的绕不过的诸多问题之一。干支的搭配有律可循。干支纪年与公元纪年的换算至少有三种方法:查找法、逆推法和起点法。要想独立地畅游中国古代文学的浩瀚大海,必须掌握后面两种方法。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经典是我们精神上所自从来的根脉。阅读古代经典有两种基本方法:朗读成诵法与默读成诵法。它们分别适用于人生不同的阶段。两种阅读方法相异之处是:前者大声朗读,后者默声细读;相同之处是:反反复复或朗读,或细读,最终达至"烂熟于胸"的本能境地。只有达至本能境地,古代经典才能内化成我们的血液和生命,使我们充满文化自信,面向未来,再创辉煌。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思维进路、内容结构和位置关系等三个层面逐层深入地具体阐述了刘勰《征圣》篇的题意与主旨的问题,题意蕴涵于主旨之中。其主旨内涵是:从理论的高度,征求(或学习)圣人在文章写作中所体现出来的最高标准原则(衡量)、写作方法原则(运用)和语言表达原则(效果)。这三个原则既具有高度的理论特性,又具有极强的实践品格,它们共同构成一个高低有序、灵活开放的写作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8.
刘勰“正纬”的原因在于神学化的“纬”已经严重地偏离于“经”,刘勰要“宗经”,就必然要“正纬”。刘勰主要采用比较的方法来“正纬”。首先从“经”的角度来“按经验纬”,即从“经”与“纬”的生成比较、横向比较以及“纬”的纵向流变等三个方面逐层深入地论证了“正纬”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正“纬”体之伪。其次从“文”的角度来比较“经”、“纬”与“文”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一步得出“纬”体无益于“经”却有助于“文”的辩证结论。刘勰“正纬”所达成的目的不仅在于为了维护“经”的神圣地位而去纠正“纬”背离于“经”的外在现象,而且在于揭示出在“经”、“纬”与“骚”三者之间互动着辩证思维的内在态势。  相似文献   
9.
有关《神思》篇的篇题和主题的看法存在较大的分歧。文章认为:“神思”是指文章写作上的神奇莫测的思维活动中的想象;本篇的主题是关于文章写作中的艺术思维和艺术传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依据《庄子》散文意象所在位置的不同,把它划分为三个基本层面,并具体剖析各个层面所蕴含的哲理以及语境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