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教育   23篇
综合类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研究性学习在高考历史上海卷中的渗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李铜玉 《历史教学》2003,79(11):42-45
  相似文献   
2.
历史地图与抽象、枯燥的文字叙述比起来,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明确历史地图的教学功能,重视对历史地图的教学,积极鼓励学生多运用历史地图。历史地图有哪些功能呢?1.有助于学生建立空间概念,从而进一步理解和运用历史知识。2.有助于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地理环境对历史发展的影响。例如,最早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意大利为什么没能持续发展,进而较早地进行资产阶级革命?仔细分析《新航路的开辟》《宗教改革后的新旧教并立》等图,就可以得出意大利资本主义未能持续发展的原因:政治方面,封建割据;经济方面,未能形成统一的国内市…  相似文献   
3.
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是近年来高考试题改革的一个“亮点”。新一轮课程改革刚刚开始的时候.就明确地提出了要以高考的改革来推动课程改革。《课程标准》把“课程目标”定位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我们欣喜地看到了高考试题已经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改革和《课程标准》的理念,“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在试题中均有体现。  相似文献   
4.
2005年高考历史(含文综卷)共10套试题,可谓百花齐放,丰富多彩,其中上海卷“百花丛中最鲜艳”,内容美与形式美体现得最好,散发着与时俱进的时代气息,值得认真欣赏、研究并借鉴。高考历史试题对形式美的基本要求是对称、整齐、平衡、比例恰当、多样统一、结构和谐、图文并茂等。从题型看,其他9套试题分Ⅰ、Ⅱ两卷,有选择、材料和问答三种题型,主观题和客观题、小型题目和大型题目界限清楚,结构严整,编排有序,显得大器。而上海试题则由选择、简释、问答和材料分析论证四种题型构成,四种题型又可分为小型题、中型题、大型题三类,作为中型题的简释题数量可观,这就增加了题目编排的灵  相似文献   
5.
四年前,研究性学习在一片欢呼声中进入高中课程体系,给传统教学带来无限生机,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增添了问题研究与作学问的色彩,我们以为教与学的天地从此改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性学习并没有给我们带来预期的学习革命的效果,反而有沦为摆设之虞。反思它的成长过程,我们发现这既有对其课程本义的误解问题,也有实施偏差问题,更有课程驱动力不足的问题。因此,在以下三篇文章中,我们从课程导向、实施导向、高考导向三方面对研究性学习进行框正,试图激浊扬清,还研究性学习本来面目,从而引导研究性学习走向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咏皮妙联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的对联让国人深深感受到了它的魅力。我这里引用二副咏史联,以资参考。  相似文献   
7.
2007年高考历史试题的一个新变化,就是开始注重对文化常识的考查,如全国文综卷I第12题(“谥号”题),它给了只关注课本知识而忽视课外常识的考生一个“下马威”。2008年高考历史试题则涉及到4题,即全国文综卷Ⅰ、卷Ⅱ的第12题(“阴阳”题)、宁夏文综卷第24题(“生肖”题)、海南卷第1题(“干支”题)。由2007年的1题增加到2008年的4题,这类试题涉及的绝大部分是考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它给人们的启迪是:重视课外常识,重视文化常识题,注意中华文化中传统性常识的学习与把握。  相似文献   
8.
2004年上海高考历史试题坚持问题立意、能力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稳中求变、变中求新、新中求活,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考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问题,使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达到了有机的统一,体现了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更体现了新课标中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9.
高考作文,很多时候蕴含了对考生历史素质的考量。综观历年高考佳作,无不具有较为丰厚的历史底蕴,闪烁着人文精神的光芒和理性思维的色彩,这就是最好的明证。我认为应当重视语文和历史学科的兼容.以历史素质的提升来支持和拉动高考作文的创新。文史交融,才能相得益彰,才能在高考中取得满意的效果,取得语文和历史学习的双赢。  相似文献   
10.
李铜玉 《中国德育》2005,(10):52-53,57
对联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历史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对联井加以讲解,可以开阔学生们的视野,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有利于进行思想教育,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