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审美主体于当下对对象形式予以直观把握,实现超越。此审美活动是非关功利的。康德从哲学及心理学角度对此作了很好说明。当然,审美活动作为人的一种社会存在活动,也有其社会性、功利性的一面,但这一面是以隐蔽的、淡化的形式出现的。  相似文献   
2.
作为能意识到自身存在状态的存在者,人对现实的有意识关注表现为一种源远流长的忧患意识、精英意识.人类精神文化构成一个多样统一的世界.不同存在者在内、外因作用下不断跨越、移动和形成新的边界.我们要看到边界移动的正常性,同时也要以实际行动积极迎接和促进这种边界的移动.  相似文献   
3.
孔颖达的《五经正义》含有丰富的思想,但系统研究至今仍付阙如。孔颖达易学以王弼《易》注为诠释蓝本。王弼《易》注的突出特色是引老入《易》,扫象阐理,以玄学本无论取代汉人以气论为基础的宇宙学说。中国思想史和易学史的发展至此而一变。孔颖达则吸收汉易及魏晋郭象的思想,对王弼易学予以重大改造,从而在更高层次上兼顾了象数与义理,综合了儒道思想,对宋代义理易学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从默片时代开始,中国人形象就以“他者”的身份开始出现在美国电影中,在“我”的注视下,作为“他者”的中国人大多呈现为负面形象。在《功夫熊猫》系列中的中国元素,作为美国影片“我”眼中的“他者”,西方人对中国人的误读依然存在。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人这个他者更多地表达了“我”对社会及周围关系的一种渴望。  相似文献   
5.
孔颖达恢复汉人以象数解易的传统,以"元气"①释易之太极。天(阳气)地(阴气)交感,产生了万事万物、人伦社会,二者共同构成了生生不息的大化流行。感应之道遍布于宇宙万物的各个层面。心物彼此感受对方的节奏和生命。人心感万物所生的念虑之情在自然而然的本性的指引下成为审美之情,生生之宇宙由此而成为人情化、审美化的宇宙。  相似文献   
6.
工业革命给20世纪的美国带来了经济上的繁荣,同时也使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发生巨大的变化。人变成为机器的一部分,身体的“异化”导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疏远化、陌生化、异己化。在这个异化的社会里,离群索居的“畸人”们倍受冷落,在他们孤独寂寞的表面下,隐藏的是一颗颗渴望人间真爱的心。或许摆脱这种孤独的唯一出路还是需要他们走出自己的生活圈子,与他人沟通,逐步了解并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  相似文献   
7.
康德继承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思想传统,强调鉴赏判断(审美判断)的经验性质和普遍性。但与前辈不同,康德强调主体当下的审美无利害,即审美是不凭借任何利害关系,仅凭愉快与不愉快的情感对对象所作的判断,这一判断具有主观普遍性。审美无利害关系思想成为唯美主义及其他很多现代美学、艺术流派的直接理论源头。  相似文献   
8.
心感应外物,产生各种各样的情(欲)。如何看待人的这些情(欲)遂成为经学家必须面对的问题。孔颖达从关注现实问题的角度出发,对汉代易家及魏晋玄学家思想予以扬弃,认为气论基础上的自然而然的特征是宇宙万物的本性,圣人有情(欲),情(欲)受本性的制约,而且圣人的情(欲)与圣人的志向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9.
地方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基础较薄弱,如何消除他们不敢参与口语活动的惧怕心理,使他们开口讲英语,是大学英语教师长期思考的问题。本文从调查分析学生对于课堂教学中几种不同教学模式的反应入手,认为教师在课前提供话题,让学生围绕话题讨论的口语教学模式是一种在基础薄弱的学生中开展口语教学的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10.
美,由日常语言中泛指令人爽口爽目爽心的对象及主体感受之词,转向美学学科中指感性认识的完善,后来又指主体对对象形式所映射一切的感受,转向中充满了审美现代性焦虑。这种焦虑,源于西方社会近代以来较为广泛的心理变革运动及随之而来的以知识细化为基础的美学学科兴起,人们在对由学科知识所确立的美的传统的坚守与突破中产生了一系列焦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