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教育   4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为了推动中国的教育研究走向世界,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的教育科学,我们不仅需要以博采众长、兼容并包之态广纳世界各国优秀的教育理论与实践,而且还需要念念不忘中国教育之文化根基与人文精神,特别是要做到立足教育研究的中国立场,以深度的文化自觉促进中国意识的觉醒,彰显教育研究的中国传统。"心本体"的教育主张是中国教育学的文化魅力之所在,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核心体现。首先,涵养"仁心"是中国传统"心本体"教育的中心目标,通过"情"的内在唤醒,"思"的甄别引领,"行"的沉潜往复得以培育;其次,求其"放心"是中国传统"心本体"教育的核心内容,它注重个体的心灵转向与品性浸润,强调教育是一段个体体验内在幸福的真实历程,是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修行";再次,磨练"事功"是中国传统"心本体"教育的特色方法,通过儒家"忧世"主张的磨练,唤醒个体兼济天下的志向,通过良知本体在真实生活中的"自我坎陷",来磨砺心志,塑造真善美的心灵。  相似文献   
2.
柳佳炜  姜勇 《中学教育》2022,(6):5-14+109
教育立足于本体生命而敞开,其本真是引导人之心灵的事业,旨在发展生命,完善生命,提升生命的质量。脱胎于资本主义经济的现代教育在面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教育的功能逐步异化,背离了个体成人的生命本真。竞争性特质促生教育的超前焦虑,功利性特质背离教育的人性关怀,物役性特质遮蔽教育的审美观照,造成个体自然生命的“气性”流失,社会生命的“仁心”疏离与精神生命的“雅乐”失缺。基于生命教育的立场,现代教育应立足于生命关怀的原初性旨归,唤醒生命主体之自觉,激发个体自我成长的内在生命力:其一,以进取之志,向道而行,彰显生命之气,以此养成科学有为、积极进取之心志,促进个体自然生命原初能量之“气”性的充分显现;其二,以恻隐之慈,寻善绎善,绵延生命之仁,以此培育个体立己成“仁”的仁心及天下为公的“大爱”情怀,涵育社会生命之“仁”;其三,以富足之道,祛昧脱俗,体悟精神生命之雅,以此关怀个体生命的审美之需,有效调和现代教育之物役性遮蔽教育的审美观照的矛盾之境,颐养生命之雅趣。  相似文献   
3.
高质量的教师教育课程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的教师。哈贝马斯对人类认识的三种旨趣的分析为理解境外教师教育课程的三次重要变迁提供了适切的视角。“知识关注”阶段的教师教育课程关注教师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包括必要的知识、关键的能力与必备的品格。“实践关注”阶段的教师教育课程注重的是教师日常的教育生活中的鲜活、动态、丰富、智慧的实践。“精神关注”阶段的教师教育课程则关心的是教师的内在精神和内心世界的洗礼与升华,或者说内在心灵的成长。这对新时期我国教育硕士课程改革走向“精神关注”,关注教育硕士生的心灵转向的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和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4.
文化存在论教育学理论是在教育学这门学科究竟主要是一门以哲学运思为主的精神科学,还是一门方法至上的实证科学这一历史性交锋中应运而生的。文化存在论教育学的提出是对实证主义范式在教育学领域过度宣扬的匡正。教育学是一门有着浓郁的强烈的丰富的人文性、艺术性、审美性、价值性和伦理性的学科。从学科嬗变史、学科本质、学科研究方法借鉴路线图等来考察,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教育学作为一门“成人”的学科所具有的境遇性、生命性、个殊性、复杂性等特质无法被完全数据化的定量研究所把握。文化存在论教育学分别从教育本质、教育目的及教育方法出发,聚焦三个根本性问题:儿童“是”什么?儿童会成“为”什么?儿童之所以会成“为”社会与文化所期望的那个样子,需“要”什么?针对这三个根本问题,文化存在论教育学提出了理想的教育应确立的四项重要原则:首先,教育要关注儿童的“精神”或者“生命”成长,关注儿童的心灵世界、精神世界、生命世界;其次,教育是“相遇”的历程,是一场充满“境遇”的人生旅程,多元、丰富、奇幻的教育孕育着儿童各种生长的可能性,教育既关怀当下,又指向未来的生活;再次,教育要注重“关系”的营建,魅力在于生活世界中诸般“关系”的和谐与共融,儿童与教师在美好的教育“关系”中相濡以沫,砥砺前行;最后,儿童是“文化”的存在,教育要关注文化在陶冶滋养儿童的向善、求真、育美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