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篇
  2023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不注意细节的处理.其实在今天这个关注新课堂生命力的时代,对于细节的处理往往闪现出教育者的睿智和高超的教学艺术,教师应该善于捕捉课堂的细微变化,抓住最有利的教学时机,创造最有效的教学艺术和情景,以产生最具震撼力和有效性的教学灵气.那么,如何在课堂中关注教学细节,提高教学实效呢?我认为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2.
引导学生开展课堂讨论,是符合当前新课程改革要求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堂讨论,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彼此沟通与交流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各抒己见、互相评价、互相启发、互相补充,相互探讨与质疑问难,有利于帮助学生养成尝试表达的习惯,从而使集体共享每个人所得,对所学知识获得比较完整、深刻的认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新理念已经贯彻4年多了。现在的课堂特别强调动态生成,新课程理念特别强调动态生成,要求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的进行教学,要有教学机智,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课堂教学的环  相似文献   
4.
[起因:没有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 1998年底,一美国科学教育代表团到上海市访问,听了一堂公开课.课上完后近百名听课教师掌声雷动,可是5名美国客人却反问接待者:这堂课老师问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既然老师的问题学生都能回答,这堂课还上它干什么? 2010年师陶杯颁奖活动中有一节课,至今不能忘却,这是由江苏省连云港市孙焱老师上的《百分数的意义》,上半节课讲,下半节课让学生提问,留白很多,学生发现问题一起解决,解决不了的课后再解决.课后作业不是题目,而是学案,要求学生写出发现的问题和存在的问题.孙老师自己是这样评价的:宁可上一堂有争议的研讨课,也不上一节四平八稳的展示课.她的设计理念是:立足民族文化,改变中国学生不善于提问,变中国学生"学会答"为"学会问",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  相似文献   
5.
<正>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在实现基本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学习者通过学习活动得到的收获要尽可能的大。学生的有效收获主  相似文献   
6.
善待学生的提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还有很多人质疑中国人为什么无缘诺贝尔奖。不论是钱学森之问,还是无缘诺贝尔奖,都说明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那就是这么多年来,中国的教育,包括基础教育,只注重了知识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而忽视了创新型人才的造就。创新型人才的特点之一就是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而中国的学  相似文献   
7.
微课是最近几年新兴的一种学习资源,其蕴涵的价值很大,适宜在各学科中推广,当然也包括小学数学,而且目前在捉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已经具备了实施、应用的基础。本文论述了微课在学生不同的学习时段的作用,为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合理使用微课提供了借鉴。但微课虽好,仍然需要教师合理调控。本文从微课的制作、学生微课使用的指导、教师对课堂教学结构的适应性设计等方面对教师应如何调控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8.
量感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唯一新增的关键词,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培养小学生的量感,教师要注意立足生活情境,使他们产生统一量的需求;要注意设计数学操作活动,引导他们丰富对单位量的体验;还要注意通过开展估测与实践活动,促进他们对量的内化与应用,从而为他们的思维发展赋能,促进其核心素养拔节生长。  相似文献   
9.
善待学生的提问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还有很多人质疑中国人为什么无缘诺贝尔奖.不论是钱学森之问,还是无缘诺贝尔奖,都说明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那就是这么多年来,中国的教育,包括基础教育,只注重了知识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而忽视了创新型人才的造就.创新型人才的特点之一就是有强烈...  相似文献   
10.
梁培斌 《江苏教育》2023,(10):61-63
“双减”政策落地后,一、二年级实行“无纸笔”测评,各校纷纷出现了“闯关”“游园”等测评方式,如何保障这类测评方式的有效性是一个重要的命题。测评的内容应从片面走向精准,测评的形式应从多彩走向有效,评价要素应从单一走向全面,要更加注重知识评价与素养评价相结合、能力评价与情感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