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教育   7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4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李白之生卒年,自清人王琦之后,今世之李白研究界又提出了一些新的说法.本文以对李白<为宋中丞自荐表>、<为宋中丞请都金陵表>作年的考辨为基础,确认李白生于长安元年(701),卒于宝应元年(762),以明它说之不实.  相似文献   
2.
《文苑英华》收录了本于唐人范传正所编李白"文集二十卷"中的二百六十余首诗文。因范编李白文集来源甚杂,致使《文苑英华》所录李白诗有诸多异文。一首诗,至关重要的无疑是题目,而题目有异文,则关系重大。本文择出《将进酒》等七首诗题目颇为重要的异文加以辨析,或有助于李白文集的整理、研究。  相似文献   
3.
李白出生于蜀中,成长于蜀中,深受巴蜀士风、道风、文风的浸润和影响。在巴蜀士文化传统的滋养下,李白少时便有远大的理想,主动作为,积极进取,从不消沉,从不绝望,并保持着独立的人格。在巴蜀道风的熏陶下,李白入道、炼丹、服药,有着坚定执着的神仙道教信仰。同时,李白又能够将这种信仰和自己强烈的建功立业之心统一起来,融合儒道思想,一生追求功成身退,矢志不渝。李白的诗文风格,谓之“清雄奔放”:其“放”,与扬马大赋的艺术影响密不可分;其“清”,则与陈子昂的复古文风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4.
唐时为李白编集的有李阳冰、魏颢、范传正三家.入宋后,乐史、宋敏求等所缟<李太白文集>是宋时最早的李白文集,李、魏两家所编<草堂集>、<李翰林集>先后被采入.先于<李太白文集>成书的<文苑英华>是唐宋之际最早的总集,其所录李白诗文则当是范传正所编"文集二十卷".<文苑英华>录有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记>,而未录李阳冰的<草堂集序>和魏颢的<李翰林集序>,是其所录李白诗文本之范本的反证.而<文苑英华>所录<初月>等十七首为<李太白文集>所无,且被严羽指为赝伪,符合范本"或得之于时之文士,或得之于宗族"的复杂来源,是<文苑英华>所录李白诗文源自范本的旁证之一.乐史、宋敏求等编的<李太白文集>只采用李、魏两家编本,说明范本已为乐史、宋敏求所不见,而<李太白文集>修成后,李、魏两家编本也不行于世,此或可作为<文苑英华>所录李白诗文本之范本的又一旁证.  相似文献   
5.
宋人经学著述丰富,价值很高。及至清人朱彝尊撰《经义考》时,这些经学著述大多即已亡佚。今从史书、文集、笔记、书目、方志、类书中勾稽资料,对《经义考》所录郭忠孝《中庸说》、郭雍《中庸说》、林栗《春秋经传集解》、王炎《尚书小传》以及李椿《周易观画》等五部宋人佚著进行了考述。  相似文献   
6.
本文辨证李白在安陆期间的事迹:一、开元十七年春后上书安州李长史;二、开元十九年自安陆首次入京;三、开元二十一年"浮黄河去京阙";四、第一次入京离去后的行踪。  相似文献   
7.
洪夷周编撰的《洪氏读书录》是朝鲜时代私家书目的代表。在分类上,洪氏采用了中国传统目录书的四部分类法。对于书籍的选择,洪氏有一定的标准,归纳起来大概有15条。在择书的同时,洪氏尊崇宋学,鄙弃汉学的学术取向展露无遗。对于所著录书籍的版本,洪氏常常笼统地以今本、旧本来区别,只对少数书籍的版本、注本优劣作了评骘。  相似文献   
8.
《文选》是唐代及以后文士们文学创作的艺术渊薮,阅读《文选》也就成了大家学习前代文学作品的必经阶段。朱熹认为李白“始终”学《选》诗,并继而评价其诗“所以好”。朱熹对李白学《选》诗所强调的“始终”,具备“自始至终、一直”和“归根结底、根本上”的双重含义。同时,他基于复古立场对李白诗歌作出的“所以好”的评论,又因其“道文一贯”的学术思想而增添了强烈的道学色彩。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