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0篇
教育   40篇
  2020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一年级下册开始,人教版教材中识字的编排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随课知识字,二是在语文园地中识字,三是编排了单独的识字课。其中单独的识字课编排得新颖独特,很有意思。首先,呈现在课本中的位置别出心裁,八篇单独的识字课分别设置在八个主题单元的最前面,用识字统领一个主题;其次,识字课的形式推陈出新,分别运用了对对子,三字经,谚语,儿歌,词组串,谜语等,  相似文献   
2.
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一书中说,“诗无达诂,诗不可解”。意思是说,诗不能分析,诗一分析,那种内在的韵味就荡然无存了。洪春幸的这堂课,引领了一条古诗教学的路一诵读。洪老师从题目开始读,把诗读正确,读出节奏,读出味道,而且他自己先范读,这条主线抓得非常好。洪老师处理诵读也非常有章法:第一层次,让孩子们发挥想象,进入诗的意象。第二层次,读出诗情,如将“自然之酒”提升到了“精神之酒”。第三层次,读出诗境,让孩子们充分想象李白之思,这样的学习才充满诗情画意。当然,对李白这首诗,我建议教师应准确把握这首诗的情感基调;另外,洪老师把两首古诗放在一起,是想建立送别组诗,加以整合,加以提升,但课堂结尾还单薄了一点。  相似文献   
3.
一年级下册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的编排在上册的基础上实现了新的突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以专题组织教材内容,实现了语文学习内容的整合;以儿童性为选文的第一标准,关注了儿童的生活情趣;以传统的语言形式承载识字任务,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多维目标;以学生主体的形象呈现教材,促进了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以语文实践活动丰富了学习过程,加强了课堂内外、语文内外的联系.翻阅它,让我们生发一种对教材勇于突破不断创新的感动,继而产生一种想走进教材、体验教材的冲动.冷静下来,一个新的思考在脑海里翻腾:面对新教材,我们怎样构建新的课堂,怎样调整教学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是思想还是语言 我上小学的时候,对作文有一个天真的想法.我觉得作文就是把一个个文字排列起来,作文的好坏就是文字排列的好坏,就好像每天在玩的游戏"绑花线",一根细线能在十个指头之间变幻出无穷无尽的花样.那个时候特别羡慕玩得好的伙伴,觉得他们和作家是一样的,能将细线和文字作出令人眼花缭乱的排列组合.  相似文献   
5.
6.
7.
看过人教版第一册的语文教材 ,感觉是明快活泼、童趣十足 ;用过人教版第一册的语文教材 ,才体会到其中独运的匠心和超前的理念。人教版的实验教材 ,构筑在人教社多年编写小学语文教材的经验积蓄的基础上 ,又在领会和物化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精神中实现了突破。它是小学语文教材坚守与突围、继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冲突的产物 ,因而也是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最先进的教育理念结合的结晶。对其主要的亮点和其中所体现的新理念试分析如下 :   一、从拼音编排的多样化 ,看语文特性的强化不同版本的第一册语文教材在拼音的编排上都是煞费苦心的 ,焦…  相似文献   
8.
从一年级下册开始,人教版教材中识字的编排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随课文识字,二是在语文园地中识字,三是编排了单独的识字课。其中单独的识字课编排得新颖独特,很有意思。首先,呈现在课本中的位置别出心裁,八篇单独的识字课分别设置在八个主题单元的最前面,用识字统领一个主题;其  相似文献   
9.
一、感知语言,分步训练师:小朋友,让我们来读课文第一节,看看小蝌蚪长得怎样? (学生自由读第一节,并动手画下描写小蝌蚪样子的句子。) 师:谁来说说小蝌蚪长得怎么样? 生:小蝌蚪长着大脑袋,黑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师:小朋友们再读读这一节,找一找小蝌蚪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学生再次读课文,画出有关词句。)  相似文献   
10.
自1991年建校以来,在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关怀下,经过全校教职员工的不懈努力,学校取得了很大成绩,先后获得了省文明学校、省教科研先进学校、省校本教研示范学校、省绿色学校等荣誉称号。但随着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区域教育的不断发展,以及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面临着新的挑战,需要"合理调整,发挥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