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教育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申阅 《焦作大学学报》2009,23(2):10-11,14
《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很明显地体现出作者的创作补偿心态:一是借幻境补偿人生欲求的失落,二是借“出世”消解人间祸患的苦闷,三是借相知寻求自我价值的肯定。其本源应来自于作者内心深处的道德宿命意识,从这种意识出发,不难窥见精神胜利的深层民族心理。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学界多把司空图看作"以味论诗"的代表,认为"味外之味"的见解出自司空图,这实为后人对司空图诗论的误读。文章从文本出发,追根溯源,探求异同,试图还原司空图"味外之旨"的原貌。  相似文献   
3.
金圣叹的诗歌批评与其小说、戏曲理论一样,有着独特的超越前人之处.他的唐诗评点,选评结合,突破了以往偏重把作品当作孤立、封闭的意象世界而进行静态审视的传统模式,将理性思维与分析精神贯彻到品评之中,一方面是古代评点形式的延续,一方面又包蕴着近代诗歌批评的萌芽.那种突出主体的评点观念、细入毫芒的评点方式以及精彩纷呈的评点语言对后来的诗歌批评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