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秦振良 《新读写》2011,(11):40-43
“之”常用作代词、助词,也用作动词。 1.代词的辨析 “之”在动词和介词的后面,用作代词。 (1)可代人,也可代物、代事;可代单数,也可代复数。译为“他(她、它)们”,或“这件事、”“这些事”等。  相似文献   
2.
秦振良 《新读写》2010,(4):42-44
切合题意既是作文的出发点,又是归宿点,为此,下笔前必须全面理解题意,以保证作文在立意、选材、行文方面均与题意切合,这是一篇作文得高分的前提。  相似文献   
3.
回首自己三十年的教学人生.最快乐的还是第一个十年,尤其是最初的几年。当时热情满怀,但不谙世事,很少去想高考的事,认为第一要务是让学生和自己一样喜欢语文,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品味出语文的醇美。  相似文献   
4.
秦振良 《新读写》2012,(1):45-48
1.介词“于”的辨析 在中学语文课本文言文中出现的“于”,用法只限于介词,“于”和它后面的代词、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介宾短语,在句中作状语或补语。因此,对中学生来说,“于”的辨析不在用法,而在作用和意义。确认方法如下: (1)“于”在动词后,介绍的是动作发生的地点、时间,或是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在”、“到”、“向”等。  相似文献   
5.
全国及各省市高考作文命题在2008年之后有两个显著特点:一、形式上,话题作文淡出,2009至2011年标题作文和材料作文几乎平分秋色,去年和今年除了江苏卷为给材料加标题、天津卷为给材料加半标题,其余均为让考生根据材料自主拟题。二、注重多元思辨,大多不设定主题,让考生就材料相对或  相似文献   
6.
秦振良 《新读写》2012,(6):46-49
“焉”常用作兼词、代词和语气助词,其位置有的在句末,有的在句首和旬中。 1.“焉”处在句末的辨析 (1)兼词和代词。 “焉”处在句末,如果“焉”的前面是及物动词(能带宾语的动词),“焉”是代词;如果前面是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焉”作补语,相当“于之”、“于此”等,“焉”是兼词。  相似文献   
7.
秦振良 《新读写》2009,(1):36-37
作文命题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话可说。奥运会刚过,许多激动人心的场景还都历历在目,开学后的第一次考试,我便拟了下面这道作文题:  相似文献   
8.
元末明初有一位乡村教师叫陶宗仪。他家境贫寒,常趁教学之余,下田耕耘,休息的时候,便把治学心得和诗作、见闻写到伸手捡到的几片树叶上,然后把它们放进一口瓮里,满了,就埋在树下。10年过去了,装满树叶的瓮有了10个。一天,他让学生把这  相似文献   
9.
元末明初有一位乡村教师叫陶宗仪,他家境贫寒,常趁教学之余,下田耕耘,休息的时侯,便把治学心得和诗作、见闻写到伸手捡到的几片树叶上,然后把它们放进一口瓮里,满了,就埋在树下。十年过去了,装满树叶的瓷有了十个。一天,他让学生把这些瓮都挖出来,将叶子上的文字加以抄录整理,便写成一部书,书名叫《南村辍耕录》,共三十卷,这部书现在还能在某些图书馆里看到。  相似文献   
10.
人们论作文之道时常用这样的比喻:文章的中心是灵魂。文章的结构是骨架,而文章的材料是血肉。的确。无论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如果缺少鲜活的材料,跟风炒冷饭,凭空编故事。轻者瘦骨嶙岣,形如瘪三;重者灵魂出窍,魂不附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