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教育   1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把科举制放在儒家文化的大背景下考察,可以发现科举制是封建专制主义与儒家德治主义相结合的必然产物。但是,由于儒家德治主义以德取士的人才观是以伦理主义为价值取向,而科举制的实际运作过程却是以智识主义为价值取向,两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冲突,科举制不但难以实现儒家德治主义以德称位的政治理想,而且也不可能转纪为现代的文官考试制度。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发展进入新时期,其突出成就之一就是民办教育的兴起和发展。30年间,我国民办教育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从1978-1992年,为初创时期;1992-2000年,为迅猛发展时期;2000-2004年,为调整规范时期;2004年至今,为平稳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3.
蔡元培“世界观教育”作为一项教育方针,其目的在于引导受教育通过对普遍意义和终极价值的追求,达到对于现实世界中各种生死利害的超越,获得人格上的完全独立和精神上的彻底自由,从而为道德观念确立坚实的本体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中国教育概念史研究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中国教育史的研究经常涉及到概念的考证,但是,系统的概念史研究还处于零星的起步阶段。为了客观地描述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状况,有必要考察教育概念在不同时期的内涵和外延;为了中国教育学的重建,也有必要发掘传统教育理论资源,搭建从传统教育概念向现代教育概念转换的桥梁。中国教育概念史的研究要避免走从概念到概念的老路,必须从概念所反映的历史事实的变化和表达概念的词语的变化两个方面入手,去探讨概念自身演变的过程及其规律。  相似文献   
5.
关于教育史学评论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把教育史划分为客观的教育史(教育史Ⅰ)、记录的教育史(教育史Ⅱ)、教育史学科(教育史Ⅲ)、教育史学理论(教育史Ⅳ)四个层次的基础上,阐明了教育史学评论对于推动教育史学科建设的重要意义。探讨了教育史评论的客观基础,提出了教育史评论的社会标准和学术标准。  相似文献   
6.
课程是教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由于中国教育学是上个世纪初从国外引进的学科,课程也一直被认为是一个从国外引进的概念,甚至课程这个词,也被认为是一个外来词。但是,对课程概念的历史考察表明,近代中国课程概念是中国传统课程概念自身演变的产物,课程这个词,并不是外来词。  相似文献   
7.
“学生”考     
汉代以前受教育者称“弟子”,东汉末年出现“太学生”的称谓,魏晋时期“学生”成为指称在官学领域受教育者的通用词语,到宋朝,“学生”所指扩展到官学之外的受教育者。  相似文献   
8.
“先生”考     
新中国成立之前,对教育者的称谓,第二人称一般称"先生"."先生"之称,始于西周."谓师为先生"的原因,是那时还没有形成教师概念,教育者就是本来意义上的"先生".新中国成立之后,因为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老师"取代了"先生",成为教育者的第二人称.  相似文献   
9.
把科举制放在儒家化的大背景下考察,可以发现科举制是封建专制主义与儒家德治主义相结合的必然产物。但是,由于儒家德治主义以德取士的人才观与科举制的实际运作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冲突,科举制不但难以实现儒家德治主义以德称位的政治理想,而且必然造成道德上的虚伪。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陶行知先生改“教授法”为“教学法”这一很不寻常的语言事件作深入的历史考证,探索“教学”这一中国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如何在中国传统教育和外来教育的相互作用下产生和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