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教育   8篇
信息传播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在我们广泛搜集有关叶紫资料的过程中,发现了叶紫的《日记》手稿。叶紫的《日记》,始于一九三九年二月一日,止于同年六月二十六日,约四至五万字(包括少量剪报)。此前此后,叶紫写过日记没有,无材料可证。但从这《日记》中的一些话语,也可以推断叶紫的日记就只有这么一些。他在二月一日的日记中写道:“无论什么时候开始写日记,都不嫌迟。”可见在此之前,他很可能没有写过日记。到了这年的六月二十六日,叶紫的病情进一步恶化,老病加新病,多种疾病并发。到十月五日,病魔终于夺去了他年轻的生命。在六月二十六日以前,他的日记是根据健康状况时辍时续的,很可能六月二十六日的日记,就是叶紫最后的日记。叶紫的《日记》,通过回忆、感想、笔记、杂记等多种形式,象“一个很好的镜子——一部摄影机”一样,真实地记录了他生命最后一程的思想和生活。《日记》的字里行间,搏动着一颗共产党人热爱祖国,忠于人民的赤子之心,表现了一位革命作家自觉地以文学创作为武器,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思想风貌。它既是我们弥足珍贵的生活教科书,也是我们研究叶紫及其作品的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现在我们将它摘选并整理出来,以飨同好。  相似文献   
2.
我国新时期电影经历了一个回归——蜕变——回归的曲折历程。本文对此作了一个历史性的扫描和论析,考察得失,昭示未来。  相似文献   
3.
关于文学艺术的创作方法问题,是一个多次引起过争论的老问题。近年来,在深入揭批林彪、“四人帮”,拨乱反正,解放思想的新形势推动下,这个问题被再次提了出来,这对进一步解放文艺界的思想,冲破“四人帮”设置的种种禁区和教条生义的思想桎梏,发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但也有人在恢复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口号下,企图否定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台的原则,无端地把“造神文艺”与  相似文献   
4.
写评传可说是我国近年来的又一文化热点,可惜确有价值的不多。但王科、徐塞二君的《萧军评传》(重庆出版社版)却是一部能激发人们很大阅读兴趣,且心有所得的好书。 萧军60余年的文学生涯,有一个够得上光辉的起点和终结,但在其漫长的人生之旅中,却布满了荆棘,充斥着毁誉。这个最先是为了三千万被践踏在日寇铁蹄下的东北同胞奔走呼号而登上文坛的铁汉子,是穿过中国现代历史的全部丰富性(既有光明、神圣和辉煌,也有阴暗、卑微和血污)走过来的。历史造就了他,锻炼了他,考验了他,同时又给了他太多的不幸与辛酸。萧军是有幸的,因为历史给了他机遇,使这个本来只能舞枪弄棒的武夫,竟阴差阳错地投奔到了鲁迅先生的麾下,  相似文献   
5.
丁玲生活在多元文化碰撞和价值观念多次被重构的时代,在塑造自己的文化品格时,她注意适时调整文化心理,进行了三次文化选择。表现为早期对西方文化的选择,左联时期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延安整风以后对农民文化的选择。选择的结果使其文化品格呈现出由“叛逆”向“革命”和“改造”的嬗变,而努力顺应时代与强烈的政治意识,则是贯穿始终的线索,也是丁玲思想与创作的实质性内核。  相似文献   
6.
“一件艺术品的生命,不决定于它的问世时锣鼓敲得多响,也不决定于它立即受到的褒奖,最具权威然而也是最严竣的考官,是时间。”“真正来自生活感受的肺腑之作,会象陈年老酒或出士的陶瓷,几十年几百年后,光彩倍增”。老舍的《茶馆》正是随时光的流逝而愈显其光辉的杰作。《茶馆》发表于一九五七年。虽然,在其问世之初,曾获得许多名家的推崇,但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前的二十来年中,它在我国剧坛上却未取得应有的地位,反而遭到了批判。  相似文献   
7.
30年代的青年作家叶紫,宛若夜空出现的新星,带着夺目的光芒,进入左翼文坛。由于战乱流离,又不幸早逝,他留下的作品并不很多,今天能供广大读者阅读的,仅只一部大约三十余万字的《叶紫创作集》。这本书只收进了《丰收》、《山村一夜》两个短篇小说集,中篇小说《星》,和一个散文集子,总共不过二十二篇作品。然而,就是这些为数有限的篇章,却使叶紫的名字,以较为重要的的位置载入了中国新文学史册。他的作品虽经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却仍然传诵不绝。这里的原因是什么?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杜鹏程年表     
1921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出生于陕西省韩城县苏村一个贫农的家庭里。1924年三岁。父亲去世。目不识丁的母亲杜赵氏肩负着生活的重压,与儿子相依为命。1929年八岁。陕西及西北大部省  相似文献   
9.
本文节选自《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八章的最后部分。为了便于分析,更好地领会全文,有必要对本文以前的主要内容,作一简略介绍。小说是从明崇祯十一年十月写起的。当时,农民革命运动正处于低潮,先闯王高迎祥已于崇祯九年七月被俘牺牲。曾经盛极一时的明末十三家起义军的领袖,有的死了,有的投降了,有的伪降了,只有李自成高擎着高迎祥的战旗,仍在努力奋战。他勇敢地顶住了逆流,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率领全军将士与几十倍于己的优势敌人展开了一场惊神泣鬼的大血战。这便是小说中大力铺写的潼关南原大战。这一仗,使李自成几乎全军覆没,仅仅剩下十八骑突围出来,潜伏于商洛山中。可是,李自成不动摇,不气馁,以百折不挠的精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