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9篇
信息传播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教育的角度考察清代苏南女性,是一个饶有趣味且十分重要的课题.清代苏南女性学养的教育特点及其辐射性影响,她们在家族子弟教育中所起的突出作用,以及清代苏南耐人寻味的"文教联姻"现象,折射出苏南重文兴教的文化内涵、开放流动的社会内涵、开明进步的历史内涵、家族制度的特色内涵.  相似文献   
2.
徐霞客诞辰四百周年纪念即将到来了.对徐霞客其人其事究竟该如何评价?徐霞客献身地理考察的动因又何在?笔者以为,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是对徐霞客社会思想作出深入的考察. 功名传统与求新思想的消长根据对史料的分析,徐霞客献身地理考察的“奇志”,并非如许多称誉者所说,自幼即已确立的.而是经历了一个从微到著的发展过  相似文献   
3.
雍正后期,清世宗为铲除废弛疎玩的吏治积弊,在任用名臣李卫督治直隶的同时,又擢拔湖南巡抚赵弘恩出任两江总督,一时有“北李南赵”之说。史界对李卫政绩多有了解,但对于赵弘恩却迄无研究,对其两江政绩以及历史地位更不甚了然,也就无从了解这段历史的原貌。文章主要依据清史档案及赵弘恩《玉华集》等史料,①对此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4.
在清代尤其晚近时期,苏南家族的历史教育顺应时代、积极变革,显得十分活跃,在教学方法上也表现出丰富多彩、不拘传统的特点。文章对清代苏南家族历史教育中的激趣诱导、明体为上、讨论商榷、赞赏讽喻、知行结合等教学方法作了探讨,并分析了教学方法变革的原因和内涵。  相似文献   
5.
东林学风与苏南望族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从明清苏南望族文化中汲取了养分,又影响了苏南望族教育和文化,进而辐射到更多苏南家族和整个苏南社会。东林学风的核心是务实经世,在东林后人表达手段“灰色”化、逐渐放弃在野抗争的情况下,务实经世的特色却保持着,成为苏南社会近代变迁的一大特征。这一切可以从东林代表人物与苏南望族之间的关系上得到解释。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很多高校实行了短学期制.国内对高校实施短学期制进行了一些研究,研究主要集中在短学期制实施原因、短学期制中短学期的时间安排、课程设置与考核、短学期制优点、短学期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完善短学期制的建议等方面.对高校短学期制的研究也存在着缺乏扎实的理论基础,细而不实、没有系统化,局限于管理者角度等问题.因此,要深化短学期制的研究就要在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完善理论体系的基础上,从教育的主体出发,开展及时、全面而深入的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7.
晚清时期,在社会变迁、教育转型的时代潮流中,苏南的传统家族书院在单一"应举—经学型"模式的基础上,通过重建、改建和新建等方式逐渐分化出了国学专修、综合改良、家族教化等不同类型的近代书院。相当数量的苏南家族参与了家族书院的分化进程,一些工商实业家族更主导了这一进程,并对此产生了微妙的影响,作出了颇具深意的探索。苏南家族书院随着分化与演变也经历了历史的选择,其中大部分实现了历史转型,融入了近代教育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8.
徐学界关于徐霞客“无所为而为”的旅行考察特点的讨论十分热烈,笔者认为“无所为而为”不能只从某一个方面来作解释,应该看到它一方面指爱我所爱、求我所求的“性灵之游”,另一方面也指徐霞客特有的学术、科学的独立意识与精神。徐霞客“无所为而为”所体现的这一特点在科学、学术史上具有近代性质的突破意义。  相似文献   
9.
家书历史悠久,自汉代始便成为家族(尤其是望族)中长辈教育子女的一种媒介。家书特征多样,其中一些优秀篇章以其精致的语言,将事理与亲情融合、言训与德育并用,感情真挚,因而易感化子女。正因如此,许多家书中所蕴含的教育智慧也被奉为这一家族的家训,世代相传。本文论述了家书的教育文化溯源及其特征和教育内涵,并选取了两篇具有代表性的家书作为案例赏析,以期为现代家庭教育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0.
社会转型期大学生感恩行为方式研究——以感恩父母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感恩意识作为炎黄子孙的传统美德,已延续有几千年历史。作为当代大学生,是否具有感恩意识也成为衡量其道德品质高低的重要标准。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大家感恩的对象,但首先应该感恩的还是父母,因为父母对子女有生育之情、养育之恩、教育之泽。从古至今。人们对父母都持什么样的感恩观,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大学生又持怎样的感恩观,这样的感恩观是否存在某种问题,存在问题又该如何解决。这篇文章就是以此展开陈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实际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