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篇
  2018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克拉克·克尔的巨型大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当代教育家克拉克·克尔提出了巨型大学观的概念探讨其多元化巨型大学观的内涵、形态、意义 ,对我国当前高等教育的发展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国格律诗英译之难在于意境之传达,声律之建构,风格之再现。有人认为中国格律诗不可译,我想主要指这个层次。由于英汉不属于一个语系,语言参数差别很大,各自诗歌的建构方式亦各不相同。西方英美等国为轻重语言(stress language),其格律诗,词虽长短不齐,每行不计词数,但须计音节数目,以轻重节奏为韵律,英美格律诗篇有押韵者,如“英雄对偶体”(heroic couplet),“十四行诗”(sonnet)等,亦有不押韵者,如无韵体(blank verse),无韵格律诗特别出现于莎士比亚戏剧与弥尔顿的史诗中,但仍有抑扬顿挫之节奏。英国诗坛至今仍继续有韵诗与无韵诗两大传统,而美国诗歌当今似乎更强调口语节奏、自由体和新意象。汉语为声调语言(tone language),其格律诗以平仄为节奏之本。中国诗歌一向押韵,无韵既觉  相似文献   
3.
T·S·艾略特与新批评派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S·艾略特可谓美国“新批派”的开山大师,他的文学整体论,非个性化理论和他的批评风格对新批评派的本体论和文本细读有直接影响,艾略特后期的批评重点转向社会文化批评,与新批评派趋向形式主义的文学批评不同  相似文献   
4.
大学的意义与英语专业的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审视我国英语专业的教学,文中回顾我国建国60年英语专业发展历程,思考目前该专业教学与学科建设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5.
T.S.艾略特后期诗歌与前期诗歌在思想和艺术上表现出不同的风格,本文从社会文化背景、艾略特思想历程的变化以及他思想转折时的几首诗来分析艾略特后期诗风转变的动因,为理解艾略特后期作品铺平道路  相似文献   
6.
大学校长的理想对如何办好一所大学有着重要的作用。大学校长的理想从实践中来,而要实现理想必须具备相当的素质和才能,必须协调好和其他有关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曾纪泽是晚清著名的外交使臣,对中西文化的关系做过比较全面系统的思考。在科技方面,他认为“西学中源”;在教育方面,他倡导“中西互补”;在政商方面,他主张“酌采西制”。文章拟就这三个问题展开探讨,以期对全面认识晚清学人的中西文化观及其发展演变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论《四个四重奏》的音乐手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英美现代派大诗人T.S.艾略特的代表作《四个四重奏》表现出与他的前期诗歌杰作《荒原》不同的艺术风格,其中音乐手法的运用在艺术上奠定了该诗获取诺贝尔文学奖的基础。目前国内对艾略特的《四个四重奏》尚缺乏研究,本文从音乐结构,诗的音乐节奏、音乐的象征意义三个方面对该诗进行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9.
如果说历史如一条长河自远古向我们缓缓流来,我们能否在新世纪伊始乘一叶小舟逆流探访呢?近日阅读韩国宋荣培教授的《中国社会思想史》一书,笔者得以有游历中国社会思想之河的体会。作者宋荣培(1944-)早年在韩国汉城大学攻读完本科、硕士研究生,随后在台湾大学研读中国哲学两年,再获硕士学位。此后在哲学故乡———德国与欧洲学习东西方哲学和历史达十年之久,曾游学于比利时鲁文大学、德国图宾根大学。在德国法兰克福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如今他是韩国哲学界的重镇人物,曾任韩国汉城大学哲学系主任、韩国哲学系主任协会会长、韩国哲学研…  相似文献   
10.
人文教育作为关于文化和人性的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我国高校普遍重视人文教育,注重在基础课程教学、专业学习与研究以及学位论文撰写等环节开展人文教育,但是效果并不明显,表现为课程不够丰富、导师力量偏弱以及学生人文素养有待提高。加强研究生人文教育,需要牢固树立三个意识,即课程意识、导师意识和自我意识,并从培养目标、经典阅读、课堂教学、师生关系等四个方面着力推进,进而稳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造就一批具有学识扎实、理想坚定、境界高远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