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篇
科学研究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3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 在古代的文学史上,我国是个“诗国”。早在两千五百年前,就出现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春秋战国时代,“不学诗,无以言”,列国间交往,经常引用《诗经》中的句子,作为外交辞令,以表示愿望和情意,而达到微妙的说服和劝告的效果。这种“断章取义”的做法一直延伸到后代,历代文人学士在状物、抒情、叙事、说理和辩论时,也喜欢引用诗句以加强语言的表达能力。有的诗句已逐步演变为成语了。我国诗歌源远流长,发展到唐诗,形成空前未有的高峰。到了宋词,后浪推前浪,又开拓波澜壮阔的新天地。如果说,唐诗和宋词象红花,那么,相比之下,在艺术成就上,唐词  相似文献   
2.
一、赋诗言志和断章取义诗词名句是客观存在,是古代诗词创作、欣赏和评论中值得探讨的问题。注视它的存在,不是要“踢开”全篇,而是为了更好地把握全篇。鲁迅倒是说过:“不过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文,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极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且介亭杂文二集》)鲁迅在四十年前的辩论中有针对性地写这段话,显然是强调评论作品要顾及全篇,知人论世,其方法是科学的,其态度是严肃  相似文献   
3.
硫肥对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硫肥施用量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硫肥对玉米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提高玉米产量,增产幅度可达13.92%~32.67%。  相似文献   
4.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硫肥施用量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硫肥对玉米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 ,提高玉米产量 ,增产幅度可达 1 3.92 %~ 32 .67%。  相似文献   
5.
杜甫诗中涉及妻子的有二十多首,大多是雪泥鸿爪,横云断岭,却写得至真至情,扣人心弦,所谓“非公至性,不能有此至情,非公至文,亦不能写此至性”。(仇兆鳌)从杜甫透露杜妻的生活片断,勾勒的杜妻形象,往往能窥视作者的道德品质和思想意识,这是理解这位伟大诗人的一个侧面。一杜甫是晚婚的,三十岁时,“筑室首阳之下”,在洛阳北边有个住处,大约在这一年才与杨氏结婚。元稹说:“夫人弘农杨氏女,父曰司农少卿怡,四十九年而  相似文献   
6.
《两间庐待》是云南民院陈述元教授旧体诗词的结集。其中育长篇五古,如《大去行》一百二十句,还有排律、词,但主要是七言律绝,占总数三分之二强。此集时间跨度达半个多世纪。作者“年十二、三即能诗”,被叹为才子。早年之作,才气横溢;晚年之诗,炉火纯青。从总体说,是独辟蹊径,自成一家。在一九五七年写的《书怀寄舍弟》自注:“以下各诗因无韵书,间用北京音(读童)韵,但保留入声。”在形式上仍是继承多于创新。陈先生是学者兼诗人,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研读儒道释,深入文史哲,故诗词文采丰蔚,神思飞扬。遣词壮丽新奇,用典多而冷僻,又属对律切,却“无一字无来处”。或不即不离,或曲径通幽,均出神入化,莫测端倪,“有不求工而甚工者”(《两间庐诗序》)这与其好隐括故实,善用典,重出处分不开。  相似文献   
7.
本文结合成渝线线碎石道床木枕道岔的现场情况,探究道岔尖轨不密贴病害产生的原因及相应的整治措施,对工务部门线路维修养护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四川甘孜藏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基础音乐教育现状令人堪忧,师资匮乏、观念陈旧、设施落后等成为制约基础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面对困境,地方高校音乐教育院系应该勇挑重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从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师资培训等多方面着手,推动藏区基础音乐教育稳步、快速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9.
蔡川 《科技风》2013,(6):77
中国是世界电子产品制造大国,现在电子产品制造技术沿着"THT(穿孔焊接技术)→SMT(智能表面贴装技术)"的方向发展。所以高素质高技能的SMT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目前很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新的虚拟仿真教学模式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新的教学和学习SMT技术的平台,延展了教学空间,必将在未来的职教领域中取得重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古代哀悼诗文的艺术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古代哀悼死者的题材,曾经吸引过当时有成就的作家。而在文学创作繁荣的时期,总出现不少写这类题材的优秀作品,它们散见于诗经、楚辞、汉赋,直到唐诗、宋词和明清散文。伤悼死者的作品有的见于传状和碑诔。这类作品除了象明代的《五人墓碑志》之类的真实反映现实而极少的好文章之外,多是“称美不称恶,以尽其孝子慈孙之心”,有的甚至流于庸俗的歌功颂德,陷于无聊的阿谀奉承。因而极大地影响了作品的价值和艺术感染力。还有一种“哀祭”的文体,包括哀辞和祭文。哀祭诗文多出自死者亲友的笔下,除了象楚辞的《国殇》和《红楼梦》所虚构的《芙蓉诔》之外,多是写骨肉之亲,抒手足之情,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