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0篇
教育   6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目前所处的历史方位,是科学发展,强国富民。如果说前十一个五年计划或规划,其重心是放在强国,那么,从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以后,则是重心放在富民,把强国与富民有机结合起来。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科学发展观理论。我国经济社会"十一五"规划期间初步纳入科学发展轨道;"十二五"规划期间将基本纳入科学发展轨道;"十三五"规划期间将全面纳入科学发展轨道。2020年,即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完成后,我国将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纳入科学发展轨道,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基本建立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在这10年间,前5年是关键期、攻坚期,一些影响全局性、关键性的改革与发展任务,将要求在这5年取得突破性进展。因此使得"十二五"规划建议与以往的五年规划相比,具有许多新亮点。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正处在转变过程中。要实现这一转变需要较长的时间。现有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趋向弱化;推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新体制尚未形成;三大需求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相对乏力。由此决定转轨时期我国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将相对趋缓,客观上要求必须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  相似文献   
3.
1998年以来,针对国民经济增长出现下滑态势,我国宏观调控先后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这些政策虽然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在市场需求不足条件下,其局限也是很明显的。这就必须注意发挥证券市场所特有的功能,实现存量资产的优化配置,增强国有企业发展后劲。这是新形势下我国宏观调控的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4.
我国城市就业形势的严峻,以及城市劳动就业制度与户籍制度改革的滞后性,决定着在今后一个较长时间内,剩余农业劳动力的转移空间,应当重点放在发展农村小城镇上。用资本密集型企业来推进农村工业化,固然从近期看不利于吸收消化大量剩余农业劳动力,但从长远看却有利于根本上解决现代化建设中的投资问题,最终也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剩余农业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5.
6.
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揭示了传统的农业部门存在着近乎无限供给的劳动力,随着这个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向现代工业部门转移,劳动力供大于求将会逐步转向供求平衡,出现被人们称为"刘易斯拐点"。城乡劳动力的比较利益就会趋于均衡。城乡二元经济就会向一元经济转化。其着眼点在于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二、三产业转移。舒尔茨则认为,发展中国家农民福利低下的主要原因不是劳动力大量过剩,而是由于受教育机会少,受教育程度低,即人力资本投资少。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福利低的问题,就必须加大对农民的教育投入,使农民与市民一样,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实现人力资本投资均衡化。一旦农民的智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就有条件向生产广度深度进军,创造不断增加的就业机会和社会财富,实现由穷向富的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7.
1998年以来,面对国民经济增长出现的下滑态势,我国宏观调控先后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虽然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在市场需求不足的条件下,其局限也是很明显的。这就必须注意发挥证券市场所特有的功能,才会实现主客体的最佳结合。这是新形势下我国宏观调控的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农民收入增幅持续下降的深层原因,在于剩余农业劳动力转移严重受阻,而我国剩余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艰巨性,在相当程度上又是和我国所选择的超前工业化发展战略,以及与其相互依存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联结在一起。要有效地解决我国乘余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就必须遵循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化、工业化和城市化对乘余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我国当代农村改革大体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8-1984年,对农村微观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即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承包制,把农户塑造成为生产经营的微观主体,这一阶段改革的着眼点,是为了解决如何从经营机制上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问题。第二阶段是1985-1992年,对农产品流通体制进行改革,建立农产品市场体系,这一阶段的着眼点,是为了解决农产品“卖难”,“买难”交替发生的问题,第三个阶段是1992年中共14大以后,农村经济体制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市场机制调节农民生产,生活的阶段是1992年中共14大以后,农村经济体制逐步向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转变,市场机制调节农民生产,生活的作用逐步加强,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分析我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形势,科学总结各个地区已经取得的典型经验。于1997年9月召开的十五大的报告中,正式提出“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工宫,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机制,推进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江泽民对邓小平家庭承包制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他能够较好地解决我国农业向现代化迈进的过程中所面临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有利于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改善农业比较利益,促进农业科技进步,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