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教育   3篇
各国文化   2篇
  2023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邓稳  范佳 《中华文化论坛》2015,(3):41-46,192
屈原开创的一种新兴文体,经宋玉、枚乘、司马相如迭代创变,终于形成一种名为赋的文体。但在"赋者,古诗之流"的赋体起源观影响下,东汉《楚辞》注家王逸开始以《诗经》解释屈原作品中的"诗"字,洪兴祖《楚辞补注》承此不变,遂使"赋自《诗》出"的观念牢不可破。通过梳理以《诗经》释屈赋之"诗"的阐释现象,绾合《诗经》在南楚传播的特点及出土文献《采风曲目》考证屈赋之"诗"字不指《诗经》而指"自作之辞",揭示出儒家《诗》教观念对赋体缘起问题的遮蔽。  相似文献   
2.
温和的笑     
  相似文献   
3.
4.
邓稳 《天中学刊》2014,(2):49-53
虽然《老子》历来被哲学、文艺学奉为经典,其对中国文学形式与艺术手法的影响却有待进一步探讨。实则,《老子》运用"若、似、犹、如、象"等词语,通过比喻、假设等方式进行"文学虚置语象"的构造。这种虚置语象可分为:静态语象、运动语象、混沌语象三种。正因为《老子》运用了许多厚重、刚健的虚置语象,所以《老子》一书虽然重虚无、贵柔弱,但文风上却显得刚健、雄放。  相似文献   
5.
邓稳 《天中学刊》2023,(6):42-47
司马迁评《子虚上林赋》“卒章归之节俭,因以风谏”,考司马相如此赋作于建元三年之前,其时及此前汉廷并无奢侈之虞,且与相如《难蜀父老》等文思想不合。从齐、楚设喻的角度,即从子虚、乌有先生、无是公所代表的实体楚国、齐国、汉廷论析,可知《子虚上林赋》主旨在“务明君臣之义,正诸侯之礼”。东方诸侯齐、楚臣服于西方天子,在文学层面上促成华夏民族统一精神的实现;天子“出德号,省刑罚……与天下为始”则把华夏民族的统一理想置于高远、坚实的文明基础之上。司马相如与董仲舒、公孙弘等共同促进了汉朝由黄老无为之治向“彬彬多文学之士”的文治政府的转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