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教育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新时代教育改革情境中新教师的多重认同彰显了个体与时代命运的深度关联。本研究运用质性研究方法探究当前时代新教师面临的多重角色挑战,揭示他/她们在"成为一名教师"过程中的困境与互动,进而展现其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冲突与和解。研究发现,当"多重角色"和"角色丛"交织时,个案新教师经历了角色冲突到角色融合的复杂演化过程。新教师受到工作压力、专业发展、重要他人、身份归属、职业认知、地区教育组织的培训及其政策等多方面影响,建构出多重认同叠合机制。该机制呈现阶段性动态变化的复杂性特征,同时存在"内生与外生、积极与消极、调节与制约、能动与结构"的共生状态,相互之间不断转化并促进新教师的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2.
从1996年陈向明聚焦"王小刚为什么不上学了"的"辍学"议题,到2020年我们关注"个别青少年为什么不上学"的"拒学"现象,一字之差,体现的不仅仅是25年的时代变迁,更是时代所牵引的家庭在面对社会结构巨变过程中凸显出的"力不从心".表面看来,"拒学"(School refusal)是指个别青少年在学龄期"不想去学校上学...  相似文献   
3.
我与心理学     
"北京师范大学女教授讲坛"是由北京师范大学女教授协会、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共同面向本科生开设的全校通识选修课程,由北京师范大学女教授协会副会长、教育学部郑新蓉教授,教育学部向蓓莉副教授、张莉莉副教授联合主持。讲坛旨在传承北京师范大学人文与治学精神,使学生得以借鉴跨学科视角与方法,培养鉴赏力、判断力和创造力。2012年以来,讲坛邀请了北京师范大学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学术造诣深厚,有较强影响力的女教授,讲述她们的成长故事、学术历程、人生智慧。通过这些杰出女性教授对学术和人生不懈奋斗、追求卓越的"亲身示范",传递给当代大学生一种学术精神和人生理想,启迪其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讲坛广受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好评,本刊《人物》专栏将陆续刊登主讲教授的精彩讲座内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4.
5.
校本课程存在“人本中心”和“知识中心”的价值理性价值取向,以及“学校中心”的工具理性价值取向。研究发现,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所获的课程权力具有周期性、差异性和复杂性,由教师校本课程权力“螺旋式迭代”的发展轨迹可以归纳出主导型、无为型、主动型、抵抗型、被动型和平庸型等权力实践类型,并进一步探讨外因和内因对教师校本课程权力的夹击。最终,以“知识中心”和“人本中心”课程价值取向的知识社会学为理论脉络,勾勒小学校本课程价值取向与教师校本课程权力之间相互作用的平衡关系;透过社会学冲突论视角,解释小学教师校本课程权力的螺旋式迭代状态。  相似文献   
6.
对我国9个省份107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支出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尚存在管理不规范、使用效益不高等问题,不同学段、不同地域、寄宿制和非寄宿制学校之间公用经费支出的差异性十分显著。今后,我国要通过完善公用经费管理办法、提高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加强监督审计、实行财务公开等方式,进一步加强管理,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的使用效益。  相似文献   
7.
高校学术委员会参与治理受到国家政策及法律法规、学校基本制度以及具体制度建构的复杂制度环境影响。从组织新制度主义的视角出发,通过对北京3所高校的研究,发现3所高校的基本制度趋同,不同层次的制度对个体行为的指引存在较大差异,学术委员会参与治理的事项范畴小、频次低、决策控制程度弱。复杂的制度环境、人对制度要素的差异化认知及对制度的能动作用、外部环境对制度刚性的形塑等,都影响着学术委员会参与治理。制度环境的诸多冲突导致学术委员会参与治理的行为与制度之间呈现“松散耦合”状态。要促进学术委员会更好地发挥作用,需进一步回归高校的学术本位,促进形成共同治理的“共享的观念”,细化学术委员会参与治理相关制度条款并强化监督,重构具体制度,统整学术委员会的权力并完善决策执行的组织体系,发挥领导者等个体对制度的能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全世界近五分之一的青少年存在不上学现象,国外一般将此问题概括为拒绝上学,即拒学,且在近百年的研究中已经建构了相对完善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我国青少年拒学现象日益严重,然而相关的研究尚处于起步状态,还未引起学者及政府部门的足够重视。从时间维度梳理了拒学相关概念由逃学、学校恐惧症、分离焦虑、拒绝上学、拒绝上学行为再到学校出勤问题的历史演变过程;从地区维度概括了欧洲和日本对青少年拒学问题的研究脉络和重点。据此,呼吁通过高度回观学校出勤问题和分析青少年拒学议题,探究青少年拒学问题责任主体变迁背后的学科基础和实践逻辑,进而提出我国识别、干预和预防青少年拒学问题的实践体系及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