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英国现代女作家达夫妮·杜穆里埃的《征西大将军》(The King’s General)是一部战争小说。在这部小说中,杜穆里埃巧妙地为我们勾画出了一个独立、坚强、勇敢和聪慧的女性——昂纳·哈利斯。该文分析和探讨了昂纳的个性和人格魅力,阐释了这一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及启示。  相似文献   
2.
美国作家J.D.塞林格(J. D. Salinger)的著作《麦田中的守望者》(The Catcher in the Rye)[1]中的主人公霍尔顿性格复杂多面,这一人物形象反映了作家塞林格的思想观念,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根源。通过小说形成的时代文化背景和英国文艺理论家E.M.福斯特的小说理论来分析霍尔顿的性格,能更为整体、全面地把握这一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英国现代女作家达夫妮·杜穆里埃的小说《蝴蝶梦》中的一些意象特征,认为在这部小说中.杜穆里埃通过大量的哥特式意象制造了曼陀丽庄园的阴森、恐怖、神秘的气氛,描述了主人公焦虑、恐惧、压抑和绝望的心理。指出《蝴蝶梦》中出现的这些哥特式意象,更好地体现了小说巨大而永恒的魅力。  相似文献   
4.
后殖民女性主义将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相结合,揭露了白人霸权文化和传统父权文化对第三世界女性的歧视与约束。从后殖民女性主义的视角解读《华女阿五》,更能凸显女主人公黄玉雪在主体身份被双重边缘化的困境中重构自我的艰辛过程。  相似文献   
5.
美国华裔作家赵建秀的小说《唐老亚》讲述了美国华裔青少年唐老亚在春节期间对华裔美国人史实的探究和自我文化身份的重构。从"文化身份"的角度,运用弗朗茨·法农和斯图亚特·霍尔等人的后殖民理论对《唐老亚》进行分析研究,可以展现唐老亚从"他者"到"自我"的觉醒和其重构自己文化身份的历程。当代华裔美国人必须颠覆白人霸权话语和强加给华人的刻板形象,并依托文化之间平等的交流与融合来建构和重构自己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6.
在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写作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也是考生相对薄弱的环节之一。针对这一现象,作者就高等院校英语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四级写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该文主要节选了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红楼梦》英译本中一些精彩的明喻和暗喻句的翻译,并分析了其翻译的技巧和特色。  相似文献   
8.
第五代美国华裔作家赵建秀在亚裔美国文学与文学评论领域里是一位极其重要的人物。他的小说《唐老亚》(DonaldDuk)描述了美国华裔青少年唐老亚在春节期间对华裔美国人历史的探索和对自我文化身份认同的转变。该小说在文体上属于成长小说的范畴。从成长小说的视角对《唐老亚》的成长主题、成长领路人和成长仪式进行分析,探讨唐老亚的文化身份建构过程。对美国华裔青少年的成长具有极大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In this paper,two classroom observations were carried out to study the oral English teaching method used in EFL classroom and suggestions are provided.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