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教育   17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校英语专业已使用黄次栋《英语》几年了,这套教材是特别为师范院校的英语专业编写的.它比其它教材优越,在于它系统地介绍了交际功能,同时按照交际功能的话题选了三篇文章与之组成一个单元.其中一篇为精读材料、配以丰富的练习;另两篇为阅读材料,供思考和讨论.但是,本套教材虽已出版六年并多次重印,至今仍无配套的教参.这给任课教师带来了不少麻烦,一是加大了备课工作量,二是对一些疑难问题很难找出可作参考的答案.教师只能凭自己有限的知识,对这些疑问冥思苦想,最终也不知道正确与否.再加上本套教材有一定的难度,九二年四月在西师任教的英国学者马丁先生来我校考察时,我们向他请教一些句子,拿他的话来说,这些句子是“too complicated”(太复杂了),无论老师教还是学生学,都会碰到不少令人头痛的问题.本人通过教学,对书中的一些句子有点认识体会,现在总结出来,与同行共同切磋,望专家指正.在精读教学中,除了对原文作逐词逐句的分析外,有时还需将原文译成汉语,学生才能吃透.对于本套教材中的一些句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和翻译.(例句后的A、B、C分别代表第三册上,第三册下,第四册).1、个别词的理解与翻译,例如:1.1:If a Hitler ever took over here,we’d be marching people into concent  相似文献   
2.
英国文学中,诗人笔下的月亮,既美丽圣洁,也嫉妒病态;既四处漫游,也反复无常。它既净化人的身心,有时也预示着不祥。不同姿态的月亮,是自然岁月的变化,是诗人不同情感的反射。月亮承载了丰富的英国文化。  相似文献   
3.
论弗洛斯特诗歌的艺术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洛斯特的诗歌呈现出以下四个方面的艺术特色:(1)意义的不确定性,即一首诗可以作多种解释,含有丰富的内涵;(2)悖论性,即从寻常的事物中发现不同寻常的含义,从矛盾中揭示真理;(3)戏剧性,以独白和对话的形式展开情节;(4)哲理性;(5)冰山原理性。  相似文献   
4.
人类不但有一个物质世界,更重要的是还有一个精神世界.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我们居住的地球似乎变得越来越小,世界各族人民之间的交流和来往越来越方便,巨大的地球仿佛只是一个小村庄而已.确实,人们在物质世界里,彼此之间的空间距离越来越近,然而人们在精神世界上,彼此却变得越来越陌生.很多人在精神上成了一座孤岛,显得非常寂寞和孤独,与外部世界格格不入.他们有的安于孤独,在寂寞难忍中了却一生,有的为打破寂寞而作出努力挣扎,希望通过改变自身和周围的环境来消除孤独,得到心理的平衡,然而到头来他们却更加孤独,孤独中还伴随着极大的空虚,最终给自己带来悲惨的结局.我们可以说自从人类开始进行思维,步入文明阶段,孤独和空虚就伴随着人类,这种心理状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我们的祖先为了战胜自然,不得不强调集体力量,注重群体意识,逐渐形成了各式各样的规范和准则,任何个体意识都必须服从和遵守群体意识.然而任何人要想把两者和谐完美地统一在一起,几乎都不可能,强调前者则必然要压  相似文献   
5.
福克纳从狩猎生活中挖掘美国文化的深层内涵,他为美国森林的退缩和“未受玷污而不可败坏”的森林居民的消逝深感难过,对机械文明的如此进程表示提心,反思美国白人的文化意识,并希望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寻找出一条合乎上帝旨意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英语学习者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能摆脱母语的思维模式,写作时受母语的干扰较大.如何把母语同英语有机地结合起来学习,笔者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从中国人写的英语文章中吸取知识,逐渐从中国式的英语写作过渡到地道的英语写作.  相似文献   
7.
作家的使命感使菲茨杰拉德真实地记录了那个他既感到陶醉,又感到厌恶的富人的生活,表达了传统的理想主义在物欲横流的20世纪20年代的失败,其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最能代表20年代美国人的生活和追求,即金钱至上,道德沦丧,个别人执地追求的某个梦想,虽不合时代的节拍,而必须走向破灭,但在作家看来,它既体现了美国传统化中的一种渴望,也是作家留给后人的一点残存的希望。  相似文献   
8.
美国自白派女诗人普拉斯的代表作《阿丽尔》,评价很高,但许多文学选本都只是提提而已,原因是比较难懂。但难懂的诗往往是好诗。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和与其他几首相关的诗的比较,可以看出,普拉斯博采众家之长,形成了自己的互文特色,充分体现出她高超的创作天赋。  相似文献   
9.
华兹华斯对自然的爱,导致了他对人类的爱。他十分关注在大自然中艰难地生存的普通百姓,时刻倾听着促使诗人思索、使诗人心灵得到净化的“沉静的人间悲曲”,留下了一组倾注诗人深深感情的在大自然中艰难地生存的普通百姓生活的画卷。  相似文献   
10.
<正> 远离了纷纭人世的钩心斗角,他们有清醒的愿望,从不学胡涂.顺着生活的清凉僻静的山坳,他们坚持了不声不响的正路.——托·格雷《墓园挽歌》用格雷的这段诗来说明美国文学的一个传统主题,笔者认为再适合不过了.十八世纪英国产业革命破坏了乡村的宁静,工业文明的副效应令不少人困惑不已,他们不与工业文明为伍,仍追寻着古老的淳朴宁静的生活.十九世纪哈代以本段诗句写了《远离尘嚣》(FarFrom the Madding Crowd),揭示了同一个主题,即“与资产阶级的现代文明相比,乡村生活还能保持宁静.”美国不少作家正是为了在资本主义现代文明中保持这样一种宁静,才写出了一篇篇令人忘怀深思的佳作,当然,美国文学的传统并非源于此.远离尘嚣的根源和演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