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教育   4篇
信息传播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靳翠萍 《新闻界》2006,(4):88-89
“文化折扣”是加拿大学者Colin Hoskins,Adam Finn,Smart Mcfadyen在《全球性电视和电影》(Global Television and Film:an Introduction to be Economics of the BusiHess)一书中提出的概念。指在国际文化贸易中,文化产品如电视剧、电影会因为其内蕴的文化因素不被它民族观众认同或理解而带来产品价值的减低。  相似文献   
2.
靳翠萍 《新闻记者》2006,(12):22-25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社会都市化进程的加剧,一批都市类报纸迅速崛起。这一现象不仅反映出中国传媒文化的生产机制发生了转换.而且其媒介产品内容也日益呈现出都市化特征。“彰显市民生活,建构都市文化”成为都市类报纸的主要诉求。以都市生活为表征的“情感讲述”类栏目也应运而生.较早是《北京青年报》记者安顿主持的“绝对隐私”.现在则在许多都市类报纸上“遍地开花”,比如《武汉晚报》的“百姓讲述”、上海《新闻晨报》的“晨报倾诉”等。  相似文献   
3.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们观察世界的两种不同方法。在新闻报道中,媒体从业人员应加强新闻职业道德,既要注重科学精神,追求新闻报道的“求真、求实”,也要注重人文精神,追求新闻报道的“求善、求美”,处理好二者的辨证关系。  相似文献   
4.
后现代主义作为当代一种世界性的文化思潮,其价值取向对中国当代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价值观参照系。本文从分析后现代主义的“放逐思想”、“消解责任”、“求异多元”等价值取向的特征出发,阐述它对当代中国大学生价值观的冲击及影响,并提出对重新构建大学生价值观体系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私密话语进入大众传媒尚属一种新的媒介文化现象。目前对于私密话语的分析普遍存在着概念上的模糊。文章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对大众传媒私密话语的内涵做出界定:大众传媒私密话语是普通人以私人的身份,通过大众媒体对家庭及其中的私生活、私人事务进行言说的话语实践,重在沟通情感,表现普通人的情感经历和个人困扰。  相似文献   
6.
私密话语在大众传媒的繁盛是媒介商业化运作的必然结果。在媒介的商业化过程中,媒介更加注重满足受众需求,社会功能日趋多元化,报道文体上也不断发生变更,这些都为私密话语进入大众传媒提供了途径。  相似文献   
7.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是关于新近事实变动信息的记录,首要任务是帮助人们消除对世界的不确定性。因此,新闻必须真实地、客观地反映事实,真实性是新闻的核心。新闻报道中的时间、地点、人物、过程、环境、条件、结果等基本事实,乃至有关人士的年龄等微小的细节,都应准确无误。因此,新闻从业人员应该具备准确观察世界,向人们提供可靠的、可以查证的事实的能力。这就要求媒体工作注重科学精神,加强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用求知、求真、求是的“科学之眼”来观察世界。一个好的记和好的编辑应与科研工作一样老老实实地对新闻事实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得出真实的结论,而绝不能不顾事实,哗众取宠。  相似文献   
8.
俗文学是一切文学的母体.一般阐释上大都强调它的大众性、流行性、时尚性和娱乐性,但俗文学蕴含着普通民众追求社会公平和正义,要求政治经济地位平等、惩恶扬善、诚信友好、家庭和睦、和平有序,而这种意识与党中央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十分吻合,加强其研究将极大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9.
靳翠萍 《新闻界》2007,(4):66-67
以私密话语为主体的情感报道在整体上呈现出道德边界模糊甚至缺失的趋势。二是媒体道德倾向模糊。在进行以私密话语为主体的情感报道时,媒体应注重理性剖析,避免触犯道德底线。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