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2015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冷战结束以来,民族主义浪潮在全球范围内兴起并表现出明显不同的特征。民族主义的极端形态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民族主义成了国际恐怖主义的主要诱因。在其影响下,国际恐怖主义将在今后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继续存在下去,并有可能在一些地区重新激化,要从根本上铲除,必须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2.
胡适的人权思想是其自由主义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渊源。从社会背景看,现代社会的转型促使胡适围绕人权问题思索,进行价值重建;从家庭背景看,母亲的容忍禀赋对其“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的人权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从留学经历看,西方的个人主义思想是其人权思想的直接来源,杜威的实验主义为其人权思想的研究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乾隆时期,直隶等18直省灾害频仍、严重。面对灾情,清高宗始终将灾赈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加以实施,灾赈州县厅次达11 505个,为此耗费了国库岁入银、粮的13.4%和11.6%,创有清一代甚至中国古代史上历朝灾赈钱粮额之最。18世纪中期以来,有关乾隆朝的官方灾赈耗用钱粮额问题,引发社会关注。对相关问题的探讨,有利于我们窥视乾隆帝对灾赈的重视程度,洞察其灾赈政策和行为的成败得失,也有助于后世从一个新的视角思考乾隆盛世兴衰之由。  相似文献   
4.
胡适人权思想的嬗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适的人权思想在20世纪上半叶的人权思潮中具有重要地位。纵观其一生,胡适的人权思想经历了从倡导“健全的个人主义”、呼吁法治保障人权到主张“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的嬗变,这一发展变化充分表明了胡适对中国社会现代转型过程中个人自由和民族解放的双重关注。  相似文献   
5.
韦长发 《教育与职业》2007,(15):169-170
长期以来,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手段压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文章以世界历史为例,着重阐述了多媒体技术在历史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及其作用,并对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胡适自由主义人权思想的主要内涵是:人权的核心是自由,人格的独立和个性的解放是人权实现的前提;思想言论自由是最重要的人权;男女平等,提倡女权;争人权享自由,关键是人人去做人人去行;容忍是自由的原则,也是人权的保障。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 ,高等师范院校历史教育专业中国近代史教学成绩显著 ,但也存在诸多不足 ,突出的问题是 :重视教材而忽略教学大纲 ;教材的滞后性与学科研究的前瞻性之间的矛盾 ;周课时的不稳定性与教法的单一性 ;中国近代史教学与世界近代史教学相脱节 ,等等。探讨其不足对高师院校中国近代史教学一定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李则纲《史学通论》是在新史学思潮影响下对我国史学进行反思和认识的史学理论著作。该作在继承我国优良史学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西方近代的史学理论,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编纂过程中史料搜集与整理的方法,提出了史书编纂的八个步骤及其基本原则,充分认识到史学修养对于历史编纂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以后不久 ,美国兴起了一股强大的反共反民主浪潮——麦卡锡主义 ,它深刻地影响了美国国会、国务院以及军方在对华政策上的决策 ,从而使美国的对华政策在冷战的大背景下 ,经历了一个从“等待尘埃落定”到采取一条孤立、敌视和遏制新中国的外交路线的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