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教育   4篇
  2008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本文以《论衡》中的疑问代词为研究对象。发现:(一)“何”作主语比前期更为普遍,作宾语后置较多,占“何”作宾语总数的10%;(二)“谁”作宾语普遍后置,占“谁”作宾语总数的80%;(三)凝固结构“何者”、“何所”、“安所”、“孰者”语法意义发生了较大变化,与前期相比,用法有所扩展。“何等”前期萌芽,此期普遍运用。“何许”为新出现的凝固结构  相似文献   
2.
在广泛考察各个时期语料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副词“不免”、“难免”、“未免”的语法化历程及语义特征发现:副词“不免”、“未免”的语法化是通过对“NP+不/未+(免+VP/AP)”的重新分析完成的,但二者进行重新分析的语义基础不同;副词“难免”的语法化则是动词“难免”通过语法隐喻实现的。  相似文献   
3.
中古汉语副词“定”的用法比较复杂,既可以表示肯定语气,也可以表示疑问语气,还可以表示转折语气,各种用法的发展比较平衡。但由于其所负载的义项过多,而且组合功能不强,所以在整个中古时期使用频率都很低。  相似文献   
4.
中古汉语中新兴副词“都”的语法意义比较复杂,既可总括主语全体,又可表示某种性质遍及事物全部或动作发展全面周到,还可表示对动作行为的次数或事物数量的统计;副词“都”语义指向宽泛,既可指向主语、谓语和宾语,还可指向兼语、状语;另外,副词“都”与所指对象间的位置也很灵活。正是这些特点,使得副词“都”在中古汉语中比较盛行。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