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科学研究   1篇
信息传播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随着中国国际竞争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提高,我国发生的一切正越来越多地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为了让中国的文化和理念走向世界,外宣翻译变得越来越重要。外宣翻译的目的是让目的语读者更清楚地理解原文所要表达的信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译者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深入了解英汉语言及文化差异背景的前提下采取灵活的翻译策略,使译文清晰晓畅,通俗易懂。本文拟从德国功能派理论——翻译目的论以及此框架下的"译者主体性"来研究《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英译本的翻译方法,旨在为今后的政治文献外宣翻译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2.
西方新闻传播研究者借用“煽情”这样一个名词来批判电视新闻以视觉文本刺激感官来强化传播效果,也有研究者指出现代电视叙事对视听感官刺激的高度依赖导致了信息内容浅薄化、降低受众对媒介判断力、信任度等传播效果局限问题.在突发自然灾难报道中规避煽情化主要有以下对策:  相似文献   
3.
张嘉懿 《视听》2016,(11):126-127
以2016年7月初发生的南方洪灾事件为例,探讨突发自然灾难新闻报道中的煽情传播现象,以及由此引发的网络舆论危机。新媒介环境下,新闻报道中的煽情传播现象,从短暂满足受众情感需求而言,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由于偏离了媒体应该持有的中立态度,会逐渐降低了信息透明度,削弱受众信任程度,引发次生舆论危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