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8篇
科学研究   39篇
  2017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9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论基础学科结构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正> 近代科学史上,大凡成为世界科学中心的国家,其基础学科的学科结构都是比较健全的,总权重大、偏振度小,同时重点学科往往都在当时的当采学科(或回采学科)领域。中国基础学科落后,近十年来虽然发展速度甚快,但是,学科结构不健全,偏振度太大,重点学科又偏离当代的“当采学科”。这就使我国基础科学同世界的距离再次拉大。我们建议,中国基础科学在“回采学科”:凝聚态物理和生物学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2.
中世纪的欧洲,经历了漫长而又黑暗的历史时期。政教合一的罗马教廷,垄断了所有的文化和科学知识。它给科学规定的任务,就是描述大自然的完美与和谐,赞扬上市的无限威力和无穷智慧。当时,经院哲学是最高的统治思想,谁要稍加怀疑,谁就可能遭到杀身之祸。据不完全的统计,中世纪以来,受到宗教迫害的进步思想家和科学家,人数竟达数万人之多。因此,自然科学家要想获得存在的权利,必须起来革命,并且把斗争的矛头首先指向品反动的教会及其神学思想。  相似文献   
3.
德国近代科学得益于产业革命的推动,又从德国革命中汲取足够的社会营养,很快地超过了法国科学,成为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初世界科学的中心。 在革命阳光下的青年科学家 随着封·斯坦所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德国科学院也重新活跃起来。科学院改委会主席洪堡德所致力改革的方针,就是促进自然科学与社会进步的结合。他主张建立科学基金会资助德国卓越的  相似文献   
4.
交叉科学与马克思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叉科学,本质上说来,乃是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宽阔的交叉地带所出现的、包括边缘科学、横断科学、综合科学等在内的新生学科群落。它们的出现,是本世纪大科学时代的本质特征之一,是当代大自然观和大科学观的产物。按照这种观点,社会本质上也是自然的。社会现象是一种高级的自然现象。因此,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在本体论上是统一的,是物质的;在方法论上又是相似的和相通的。这就决定了本世纪中期在世界科学出现饱和现象之后,自然科学家智力横向转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6.
7.
面对21世纪挑战的“施韦特人才工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1世纪是各国科技竞争的世纪,更是科学人才竞争的世纪。这种竞争在本世纪末已经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各国都在采取各种各样的“人才工程”,“人才计划”,其中美国的“施韦特人才工程”尤其引起人们的关注。 何为“施韦特人才工程”?它指的是美国超导对撞机(SSC)国家实验室主任施韦特教授倡议召开的“科学前沿讨论会”。令人震惊的是,这个讨论会的报告人都是45岁以下的科学家,他们报告自己在科学前沿的创造性工作,而听众都是著名的老科学家,他们之中,有美国科学院或工程科学院的  相似文献   
8.
科学基金项目评审的科学计量学指标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9.
我国科学基金主体学术水平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0.
技术增长的指数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一、高新技术发展的指数规律本世纪以来,高技术及新兴产业有了较大发展。一大批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的高技术日益崛起。这些现代高技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新材料技术为基础,以新能源技术为支柱,包括了微电子、计算机、激光等众多的领域。鉴于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主体的电子工业,是现代社会最新、最活跃的生产力,因而电子技术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及技术进步水平的重要标志.我们曾对美国、日本1980~1984年的电子工业产值,美国1970~1995年每辆汽车的电子装置及元器件的费用,美国1959~1982年计算机的应用情况和装机数,全世界1921~1984年电话机总量发展情况,美国1969~1980年集成电路的发展情况以及日本1970~1981年半导体集成电路的增长情况等,进行了统计和回归分析,发现上述各项的发展规律是指数增长,(参阅图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