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教育   6篇
综合类   2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爱尔兰作家奥斯卡·王尔德的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自维多利亚时代问世至今一直备受争议。争议的焦点主要表现在两处:王尔德在小说中的自我角色定位和自我道德剖析。本文通过运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并结合王尔德的相关史料,指出作家虽然在公众面前故意模糊他投射到作品中的自我角色、刻意显露他蕴涵在作品中的道德批判,实则于无意识中隐匿了两个白日梦。借助这一维度,文本的深层寓意即是,迫于时代的伦理禁锢,王尔德只能把其同性恋者的身份寄于道林并对他的生活方式予以暗中认同,因此,该小说在表面上对读者做出的妥协实际掩藏了王尔德对于维多利亚道德观的彻底颠覆。尽管王尔德在作品中成功地隐匿了自己的白日梦,实现了"艺术对生活的模仿",但当他试图实践"生活对艺术的模仿"时,却使其白日梦昭然若揭,从而导致了与道林相同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2.
爱伦.坡在诗歌创作中非常重视诗歌的音乐性。他认为诗是美的有节奏的创造。本文通过分析爱伦.坡的代表诗作《乌鸦》中的音乐性及其音韵效果,揭示爱伦.坡如何运用韵律及节奏表达自己痛苦绝望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3.
贝克特的代表剧作《等待戈多》有着明显的宗教氛围,剧中出现了大量的基督教意象。然而该剧却缺失了《圣经》中大家所熟悉的一些意象。从神话原型的视角来看,这是对《圣经》中神话意象置换变形式的改写。象征着生命之源的水与承担着延续生命任务的女性在剧中是缺失的,这意味着生命延续的断裂;等待的戈多迟迟不来,暗示着承诺救赎的上帝对人类的疏离;两个流浪汉语言功能退化,无法表达思想,无法正常沟通交流,更凸显了西方现代人的孤独。贝克特通过颠覆《圣经》基督,揭示了西方世界人类处境的尴尬,人类生存本身已然成为荒诞的事实。然而,荒诞并不代表悲观绝望,这是贝克特困惑之下的思索,是他强烈的宗教期待:即在传统基督信念已然颓败衰朽的现代社会,呼吁基督精神的复归,以期为精神枯竭的现代人寻找一种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4.
《厄舍府的倒塌》是爱伦·坡最具争议的短篇小说之一。针对主人公罗德里克·厄舍的理性崩溃,多数学者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或生态批评的角度进行阐释。本文基于列斐伏尔空间理论,分析了精神空间与物理空间和社会空间之间的关系,探讨了罗德里克的理性崩溃是如何在物理空间和社会空间中折射出来的。  相似文献   
5.
英国唯美主义运动的先锋人物奥斯卡·王尔德穷其一生都在进行疯狂的自我炒作,把服饰、演讲、文学和情感都纳入其炒作的范畴,令保守的维多利亚社会瞠目结舌。王尔德热衷炒作的一个关键原因在于其固有的他者身份,即一个在英格兰孤独前行的爱尔兰人。为了摆脱他者身份带来的自卑感,王尔德需要借助夸张的炒作来彰显自我。然而,王尔德的抗争再风生水起,也无法与社会的主流相抗衡,最终仍以绝对的他者身份为自己画上了一个颇具讽刺意味的句号。  相似文献   
6.
《等待戈多》体现的是被异化了的西方现代人的生存状态。从西方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看,这是现代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成为人类异己的力量,人的行为从而全面扭曲和严重异化。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被异化为荒芜寂寥的荒原,这是精神虚无的象征;人类在社会中的行为语言也退化成两个流浪汉一系列机械、毫无意义的重复与符号。这是贝克特对失去精神支柱的现代文明的"否定",将无力自救的西方现代人试图寻找出路异化为"等待戈多"。  相似文献   
7.
作为爱尔兰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叶芝将爱尔兰民俗和神话作为自己的诗歌创造题材,致力于恢复凯尔特文化传统。与此同时,他在创造中采用了基督教文化元素,将爱尔兰凯尔特文化与西方基督教文化融合在一起。叶芝诗歌中兼具凯尔特传统与基督教元素,此外,他坚持用英语写作,体现了他诗歌中凯尔特文化与英国传统文化之间的依赖与对抗。他在保持与本民...  相似文献   
8.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里森一直努力探寻美国黑人的民族出路。在作品《最蓝的眼睛》和《所罗门之歌》中,她呼吁黑人同胞回归传统文化,而在《柏油娃》与《天堂》中,她又表现出民族融和意识。这并非莫里森矛盾之处,随着时代的变迁,民族融合已经成为一个自然的过程,美国黑人将逐渐融入到美国社会中去。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