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教育   3篇
综合类   7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东西方传统法律文化在内容、结构及其发展轨迹上各有其特点,其差异的哲学基础在于对人性善恶的认识不同;西方为以“民法”为主体的私法精神和法治精神,东方(中国)为以“刑法”为主体的公法精神以有治国方略上“德主刑辅”的人治与德治结合的精神。东西方法律文化相结合的理想模式应为“德治”与“法治”的结合,保持法律文化先进性的关键在于保持开放性。  相似文献   
2.
进行法治教育,使法治观念是真正深入人心、真正渗透到社会生活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反法治或与法治不相容的因素与倾向,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传统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3.
制定物权法必然受我国现行的《民法通则》的体系及其他各种民事单行法的规定及传统法律思想之影响,建议制定中国物权法必须遵循客观理性规则在物权变动及其公信力、埋藏物之发现制度与遗失物之拾得制度方面以及使用的术语上进行修正补缺,同时合理地吸取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相关的不同立法经验。  相似文献   
4.
高校新课改方案整合后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的体系性,要求在教学中处理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由于教学内容的专业性质、教师自身素质构成、学时的限制等因素导致任课教师在教学中经常陷入矛盾状态,寻求解决这些矛盾的对策是实现新课改方案预期效果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5.
论青年价值取向世俗化的合理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针对理论界对青年价值取向的世俗化盲目加以排斥 ,仅仅着眼于其负面效应的状况 ,结合我国青年价值取向发展变化的历史和目前的市场经济建设 ,深刻论述了其产生的必然性和存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在过去“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的基础上,精心整合而成的一门崭新课程。新课程方案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整体性和综合性很强,任课教师不仅要调整和补充自身的知识结构,而且要准确把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两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并在教学过程中使这两部分内容相互融合为一体并实现在不同教学方法中协调统一,功能互补。  相似文献   
7.
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我国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步伐的内在要求,是当前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紧迫和首要任务之一,而开展民族精神教育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根本途径和方法。从整体上看,当前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值得重视的、比较棘手的问题。认清和把握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所处的困境和具有的优势,采取有效的途径和对策才能使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真正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价值哲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尝试性地对人的价值进行定量研究,首次提出了人的价值评价公式V=E-DI,并论证了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9.
案例教学法的精髓在于启发学生的智慧,在于学生是否认真思考过问题或提出问题,而不在于结论。但"思政课"案例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还必须遵循课程本身具有的政治性、思想性、教育性和导向性的特性,科学、合理地选择一些恰当的教学方式方法,加以整合,创新应用,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  相似文献   
10.
承认善意取得制度是现代国家的立法通例,而无处分权的人处分他人财物(无权处分行为)与善意取得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两者在立法上、在效力的厘定上是不可分割的。可以说,无权处分行为是动态的一面,而善意取得是通过无权处分行为完成的,是无权处分的可能法律后果之一,是静态的一面。无权处分与善意取得横跨物权与债权两大领域,二者的协调自然会涉及整个民事法律制度体系化的问题。从交易的整个宏观层面上来讲,在债权法中,我国对无权处分行为与善意取得制度之规定应是统一干交易安全原则之中;而于物权法中,公示公信原则应是协调二者的角量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