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信息传播   4篇
  201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姜椿芳曾经对我说:"关在狱中七年,我想的就是,如果还能活着出去,一定要编辑出版一套中国大百科全书." 怎么他被关了七年!是因为历史上的问题吗?不,他的历史再清楚不过了,他本是常州人,父亲因为失业带着一家搬到哈尔滨,投奔大伯.家贫,他上不起大学,只在一个俄侨那儿学了两年俄文,以后就以俄文翻译和担任一些编辑出版工作,养家糊口.  相似文献   
2.
像我这样的人,当然要劳动改造啰。1959年8月,我跟着小队长从闵行摆渡到西渡,步行6公里,才到了我们的劳动基地——邬桥公社6小队。到了目的地,才知道这里不仅仅是《文汇报》的,而且是上海新闻界的劳动改造基地,那些受三、四类处分的右派,都集中在这儿。《文汇报》的右派,有陈钦源、黄裳、黄立文、徐凤吾和朱嘉树,连我共6人。其中陈钦源与黄裳一直是副总编辑柯灵手下的大将,我在解放前就认识他们。  相似文献   
3.
1954年,我调文汇报北京办事处工作,采访范围是文艺和外事。外事报道,平时无所事事,而有起事来,却常常是头等重要的。我遇到的第一场重头戏,就是越南胡志明主席访华。采访这样的新闻,能见大场面,能参加国宴,当然是很高兴的。但是国宾抵京、机场欢迎当天,就得写一篇特写,这可是相当头痛的事了。说头痛,是因为像这样欢迎国宾的新闻,实在没什么特别可写的。这场面,完全可以想象得出,无非是:群众期待——毛主席出场——胡志明主席下飞机——检阅三军仪仗队——绕场一周——最后,胡志明致词……等等,如此这般,一切都是按照既定模式进行的。记者们已经经历过好多次,坐在家里,就可把稿子写好,到现场,不过是对对名单,记记致词而已,妙笔再妙,也生不出多少花来。明明没什么可写的,  相似文献   
4.
不愿当记者,推说种种不适宜,曾有几多烦恼? 改行成学者,掼出本本大部头,何来如此功力?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