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信息传播   27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62年   1篇
  196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学多年来似乎处于一种在理论上无法深入、在学科体系上无法完整建构的尴尬境地,尽管近年来不少学者从不同研究视角对此进行了大量有价值的探讨,然而,这种尴尬的状况并没有在整体上有根本性的改变。因此,从历史与现实的双向度上对新闻学进行重新审视,寻求新闻学健康发展的道路,已是许多学者的共识。作为我国著名的新闻史学家,宁树藩教授在多年潜心研究新闻史的过程中,积极探索新闻传播的客观规律,形成了史论一家、以史带论的研究风格和治学特点,从新闻传播的历史演进出发,对新闻本体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新闻是经  相似文献   
2.
1994年7月,我和老伴赴美探亲,寓居圣路易斯一幽静的小区。10月15日,夜12时后就睡。未久,忽接高冠钢自旧金山打来的电话,传来他的老师王中同志逝世的噩耗。恰好王的另一位学生武伟,这天前来探访也住在这里。我们披衣而起,凄然相对,悲痛揪心。窗外黑夜茫茫,云天万里,彻夜难眠。 “十年生死两茫茫”,王中同志,我是多么想念您啊!现在,又是您九十诞辰,请听我一声祝福!  相似文献   
3.
在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在广州所组织的译报活动,向为史学界所注视。解放前就有人对此进行探讨,近年来研究尤多。无论在史料发掘或者理论阐述方面,都有很大进展,硕果累累。可是,与此同时,研究工作中也出现若干模糊的说法,有待讨论澄清。中国报刊史论著中,最早论及林则徐译报活动的,也许是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了。可惜的是,该书史料有重大差错,该书说:“时客林幕者为魏源(默深),倡议译报最力。”我们知道,林则徐组织译报时,魏源从未到过广  相似文献   
4.
我怀着欣喜的心情读完了桑燐教授的新作《新闻报道学》.这是一部充满着浓厚的现代意识、创新精神和民族色彩的学术专著.它观点新、内容新,体例也新.它着眼于当前,面向未来,现实性和前瞻性兼备,是一部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相结合的好书.  相似文献   
5.
也许是由于所从事的专业关系,我对《新闻研究资料》有着特别的爱好,它是我最爱读的刊物的一种。每接到新的一期,我总是抢着先看完目录,然后一口气读完吸引着我的一些文章,感到这是一种很好的精神享受。五年来,它一直陪伴在  相似文献   
6.
在清末报刊史料中,《开智录》的名字时有出现。梁启超在第一百册的《清议报》上,对该刊作了很高的评价。创办人之一的冯自由,在《革命逸史》等著作中,曾多次谈及这个刊物,称赞它阐发自由、平等、人权诸学说的重要作用,并说当时“各地华侨以其文字浅显,立论新奇,多欢迎之。”可是,这一有影响的刊物,后人迄未  相似文献   
7.
邹韬奋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新闻工作者,而在上海办的《生活》周刊,可以说是他一生事业的起点。自从1926年10月接编《生活》之后,韬奋全力以赴地投入了新闻出版工作。在他的主持和推动下,这家原来在社会上没有什么影响的刊物,经过逐步改革,面目为之一新,成为举国瞩望的、在海内外具有广泛影响  相似文献   
8.
我国已出版的新闻学论著,可以说是很多了,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间,更出现强劲的势头,新著竞出,繁盛喜人。可是,以“传媒的角色”这类论题写书为文的,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记得数年前,读到吴庆棠先生的新著《传媒角色论———新闻传媒角色与个性风格》的书稿时,就为书中的新闻学研究的新观念、新思路所吸引,留下深刻印象。当然,新观念的出现,总是有其历史渊源的。以往的论著,在新闻论述中,也常使用“角色”这类概念,有的更将某类报纸定性(如说“晚报姓晚”),从“角色”这一视角进行理论探讨,这些都是很好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9.
创造精神和事业精神,是韬奋一贯倡导的,也是他身体力行的可贵的精神。他认为新闻工作者一定要有创造性和主动性,要有“视事业为生命”的热情,所办的报刊一定要有自己的“个性或特色”,而且要不断推陈出新。韬奋最讨厌“人云亦云”、“亦步亦趋”的“尾巴主义”,更不愿模仿别人已有的成例。他总是费尽心血,“独出心裁”,每办一种刊物,都有不同的特点,所写的文章也有自己的风格。《生活》周刊每一卷都在编辑上有新的改革,甚至格式也不断变更,由单张而至订本,由订本而添画报。现有的格式被  相似文献   
10.
当年在我国新闻界红极一时的汪英宾教授,现在已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名字了。他是安徽婺源(现属江西)人,出生在维新运动期间。1914—1917年间,在上海青年会中学等校读书,并主编《晨光杂志》。1920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政治系,后进申报馆工作,担任协理甚受重用。1921年冬,著名的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首任院长威廉(Walter williams)博士来沪访问,曾发表多次演讲,他代表《申报》参加接待。汪回忆说:他“敬聆伟论,心向往之”,遂萌发了赴美攻读新闻学的志愿。在史量才的支持下,他于1922年就学密苏里新闻学院,1924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获硕士学位。1924年10月回国,重返申报馆工作,成为报馆重要骨干。我国自20年代初起,新闻教育勃兴。汪回国后在参加报纸工作的同时,又活跃于新闻教育界。1925—192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