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信息传播   6篇
  2023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曹洵  张志安 《传媒》2016,(20):89-92
本文以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广东媒体的报道实践为例,考察地方主流媒体融合报道的实践方式和发展水平.研究发现,广东媒体在两会报道中积极向媒介融合转型,进行平台整合;在报道中找准国家战略大局与地方发展的共振点,突出广东视角,回应广东关切.文章指出广东媒体还可在媒介融合的机制化、强化议程设置意识和受众意识等方面进行提升.在此基础上,本文为地方主流媒体在媒介融合环境下提升舆论引导力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2.
从介绍托德·吉特林《媒介社会学:主导范式》一文开始,展现了传播学界围绕拉扎斯菲尔德为代表的媒介有限效果研究而引发的经验研究与批判研究的范式之争。通过展现不同立场学者的争论与探讨,解读这场论争的主要议题以及理由,分析其中有助于跨越经验研究与批判研究之间的分野的学术共识,为寻找超越经验主义的媒介效果研究范式,进行积极探索与有益思考,也为研究者提供一个解读的多元空间。  相似文献   
3.
从介绍托德·吉特林《媒介社会学:主导范式》一文开始,展现了传播学界围绕拉扎斯菲尔德为代表的媒介有限效果研究而引发的经验研究与批判研究的范式之争。通过展现不同立场学者的争论与探讨,解读这场论争的主要议题以及理由,分析其中有助于跨越经验研究与批判研究之间的分野的学术共识,为寻找超越经验主义的媒介效果研究范式,进行积极探索与有益思考,也为研究者提供一个解读的多元空间。  相似文献   
4.
托德·吉特林的《媒介社会学:主导范式》一文是代表20世纪70年代以来,传播学实证研究学派与批判学派开展研究范式之争的经典文献。本文尝试将其置于范式争论和传播学学科发展困境的历史背景中,解读该文对于大众媒介研究的主要价值。文章梳理了以媒介效果为代表的实证研究,自1940年代起,成为美国传播学研究主导范式的因果脉络;并从吉特林的学术旨趣和写作背景出发,揭示其学理逻辑和批判价值——如何评价媒介效果研究在成为主导范式后,对媒介社会学造成的影响。文章认为,《媒介社会学:主导范式》一文的核心价值在于揭示了传播学科的发展缺失独立性的根本原因——应用性研究领域的主导范式不可避免受权力宰制;而实证研究的不足和缺陷使其难以担当媒介社会学研究应有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部分西方国家和地区的网络新闻生产为研究对象,着重考察网络新闻的采集、制作与发布、反馈过程中出现的变化,以及新闻生产者、受众及其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由于网络技术对新闻生产造成时空压缩,加剧了新闻采集与制作的分离;网民广泛参与新闻生产,促进记者的专业角色转型,从传播者转变成网民讨论的主持人和意见综合者.这是当前网络新闻生产最显著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曹洵  张瑶 《新闻知识》2023,(7):25-35+94
不同社会群体基于各自利益围绕风险进行的争论行为,影响了公众的风险诉求偏向,对风险受害者的利益保护产生长远效应。本研究基于风险的社会放大理论,探究“996”舆情事件中相关风险主体的多元互动机制如何作用于风险的社会放大,并关注劳工为规避风险所做的努力。研究发现,身心健康受损、失业、风险与收益分配不公构成了“996”风险的主要内涵。基于企业的资本增值逻辑与劳工权利意识的觉醒,企业合理化加班与劳工和普通网民对“996”风险的揭露与解蔽,构成了“996”风险放大的基础互动机制,持续博弈并逐渐放大公众的风险感知;风险传播中介平台凭借技术优势纠偏模糊信息,造成了舆论的激化及公众风险感知的进一步放大;而风险管理机构作为企业、劳工与公众间的调停者,其主导的劳资矛盾调解机制使得“996”风险的社会放大呈现动态波动的态势,并引发了污名化等次生风险。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