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信息传播   10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策划大型工具书类选题的实践与认识●李毓兴【沈阳】出版社自己策划选题,能充分体现办社方针、办社宗旨和出版意图,能有效地掌握出版社的主动权,能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的效果,所以,努力扩大自己策划选题的比例应是出版社追求的目标之一。10年来,我亲手策划...  相似文献   
2.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绝大多数图书已用计算机排版;作者的写作方式、投稿形式也已逐渐用软盘、打印稿取代了手抄稿。这种变化不仅给编辑工作带来新的特点,也给校对工作带来了一些应注意的问题。本文拟针对这类校样中常见的问题谈几点认识。1.字体在校样上常有正斜体、黑白体连片出错的情况。由于某些排版软件(如北大方正)对中文、外文、数字的字体是分开标注的,因此,对校样上连片出错的情况,只须在更换字体的开始和结束处说明修改要求即可,不必一一标注。2.转行排版软件都有转行禁排的功能,不会出现铅排那样标点符号排在行首这…  相似文献   
3.
4.
版权(Copyright),又称著作权,是作者基于创作作品而产生的一种民事权利。在我国版权保护和著译活动日益国际化的今天,图书编辑强化版权意识,目的在于知法、用法、守法,运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著作权人(包括作者)和出版社的合法权益,同时也避免侵害他人的合法权益。一般来说,图书编辑在实际工作中应注意以下版权问题:一、保护作者的人身权著作权包括人身权(精神权利)和财产权(经济权利)。其中,作者的人身权具体包括以下权利:一是发表权。它是指作者决定作品是否发表和如何发表的权利。例如,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发表;是全…  相似文献   
5.
我国著作权法第三章第二十三条规定:“使用他人作品应当同著作权人订立合同或者取得许可,本法规定可以不经许可的除外。”显然,作为出版者使用著作权人的作品不与其订立合同又无书面许可,轻者可以说是不当,重者可以说是违法。当然,这里可以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法律意识淡薄,尤其是对熟人,觉得信得过,嫌订立合同麻烦,省略了这道法定手续;一种是明知故犯,出版者有意识不与著作权人订立合同,以便从中渔利,侵犯著作权人的利益,使著作权人明知吃亏,也因无凭据,只好作罢。不论是哪种情况,都对著作权人不利。所以,著作权人应增强合同意识,认识到:《图书出版合同》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履行的法定程序,是保护自己著作权不受侵犯的法宝,一旦著作权受到侵犯,可以以合同为依据向法院投诉,求得法律保护。 出版者也应该加强合同意识,不能图省事,更不能钻著作者不熟悉著作权的空子,不订合同,从中渔利。  相似文献   
6.
略谈计算机排版的书稿处理东北大学出版社李毓兴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普及,相当多的作者已开始提供软盘稿和打印稿。对这类稿件应提出哪些要求,在编辑加工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已经实实在在地摆到了编辑面前。近几年来,我编辑加工了一些这类稿件,有些体会,本文拟对此谈...  相似文献   
7.
以质量为本策划图书选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图书市场的激烈竞争,选题策划已成为出版界热门话题。图书选题策划的依据是读者需求,目的是谋求图书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其根本问题则是质量。以质量为本策划图书选题,不仅是全面提高图书质量的根本措施,也是图书出版业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8.
图书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常被视作“语言衡器”。然而近几年来图书质量滑坡的现象十分严重,各种差错屡见不鲜,致使“语言衡器”正在失去它的权威性。因此出版界应提高认识,展开一场围剿图书差错的歼灭战,下决心把图书质量搞上去,恢复图书在人们心目中的权威性。    相似文献   
9.
十年来,策划大型工具书类选题,有成功,也有失败。现将自己的一些认识、做法简述于此,以就教于同行。一、选题创意的产生一个选题创意的产生通常需要经历三个阶段,即:萌发于获得信息之时,形成于调查研究之中,确立于分析论证之后。(一)萌发于获得信息之时产生创意的灵感需要外在和内在两个条件,外在条件是指有某种需求,内在条件是指有能接收这种需求信息的能力。需求的信息通常可以从五条渠道获得:一是市场,即各种性质的书店。书店是反映需求信息最多的场所。_二是现场,即使用工具书的读者所在的工厂、企业事业单位。三是"官…  相似文献   
10.
创新型知识人才——出版业未来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经济发展的动力是创新,高等教育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要培养具有时代特色的创新型人才,力戒“高分低能”,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学出版社必须为这种教育服好务。当前百家大学出版社中,多数是底子薄、基础差的中小社,要有所发展,不能因循守旧,必须开拓创新,只有创新才会有出路。创新必须有带头人。在知识型企业中,决定企业命运的是创新,经营的权力实质上是掌握在创新者手中。就出版社而言,经营的权力实质上掌握在能策划出创新选题,开辟出新的发行渠道的人员手中。作为领导者,社长、总编只有亲自上阵,站在创新的前沿…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