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教育   2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2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审视当前中国文坛,新时期文学经过二十余年的奋力开拓,形成了今天多元共生的文学格局。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现代各种理论不断引入,对中国传统文学理论带来强烈冲击。一时间百家争鸣,致使有人戏谑的称当代文坛已变成西方各种理论创作的“试验场”。特别是八、九十年代,一部分  相似文献   
2.
审美是一种传播活动,审美需要媒介。 从远古时代到今天,人类传播媒介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由于人类符号、技术实践条件和水平的缘故,曾经先后出现了以某一种媒介为核心和主导的阶段。而也正是这些核心媒介的表现作用,使得人类的审美活动走上了不断创新的路程,形成了审美多样的传统和景观。  相似文献   
3.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的各种写作理论陆续介绍到我国,给中国传统的写作理论以强烈的冲击,以致有人戏谑地称当代写作已变成西方各种写作理论和技巧的“试验场”,特别是八九十年代,一些人受到西方理论影响,拉美小说冲击,抱着急切走向世界的冲动,以“反传统”为旗号,以“创新”为时髦,反对功利,提倡唯美,否定现实主义创作,否定传统人物分析方法,企图全盘“西化”.他们主张:“拒绝作品文本与现实生活相参照和融为一体的关系,拒绝庸常陈旧的以及被奉为天经地义的艺术思维定势和准则,拒绝对读者头脑中牢固的期待的视野,欣赏方式的俯就和遵从.”面对现实,我们不得不深思,中国当代写作理论真的“庸常陈旧”?目前沿用的写作方法是否应被“拒绝”?更令人值得深思的是当代的中国文学在寻找走向世界与世界接轨的艺术通道时,究竟在何处定位?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学在中国出现危机。早在20世纪初,西方“许多智力过人的学者都已经放弃了对美本质的思考”,认为“美学注定具有悲剧的色彩”。而随着后现代解构主义的兴起,各种美学体系都被解构成语言的碎片,传统美学在当代西方也已面临悲剧的命运。在20世纪下半叶依然能保持繁荣的中国当代美学,在进入世纪末  相似文献   
5.
人类社会发展所显示的“异己力量”使人为物役 ,于是发出了“不物于物”恢复和回归人的本性的反异化的呐喊 ,这是乌托邦产生的原因。而“桃花源”和“乌托邦”在东西方不约而同的出现 ,证明了人类为了发泄对现状不满而去实现更加符合人的本质的那种可能性所具有共性。乌托邦的概念依赖于人本质上应该是和可能是的那样子与人在生存中所是那样子的区别。所以 ,乌托邦既具有否定现实的社会性 ,又具有追求超越的个人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