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信息传播   33篇
  2007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新闻作品以报道事实为主。但这个事实,应以新鲜、生动为前提,它不是毫无生气的枯树,而是一棵有着鲜灵灵气息的大树。枝条有着绿叶的点缀,枝稍有着风儿吹拂的摇曳,充满着生机勃发的活力。使读者在阅读新闻的过程中,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阵阵清风扑面来”的感觉。这种感觉就是美的感觉,美的享受。可我们平常看报,有许多稿件总让人感到死板干巴,没有任何动人之处。其主要原因不仅仅是事实陈旧,而且还在于没有赋予新闻稿件以美感。也许有人会说,事实本身就是那么回事,如果给予“点缀”,就容易造成失实。这是一种片面的认识。著名记者白夜曾说过:“新闻领域的意境创造或加工,同纯文学作品不同,  相似文献   
2.
贴近基层,保持鲜明的基层特色,是军区军兵种报纸赖以生存的基础。《人民军队》报改大报一年多来,仍然把办报方针的定位放在“面向连队,以战士为主要对象”上,报纸虽然变大了,但始终如一地坚持办报方针没有变,版面虽然容量大了,但贴近基层的特色没有变。保持这种不变,有许多工作要做,本文仅以编辑部用版面引导作者深入基层写基层的尝试,谈几点感受。我们这里讲的版面引导,主要是对作者而言的,也就是办报者通过版面上所登稿件的形式、内容以及编辑思想、版面语言,来引导作者采写什么样的稿件和写多长篇幅的稿件。这种引导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采写札记     
问题就是矛盾。矛盾的出现,往往是实际工作中反映出的新情况。关注这种情况,解决其中的矛盾,就是解决问题。因为新闻稿件反映的问题,有时不是直接表露出来的,而是隐藏在事实之中。所以抓问题其实就是关注研究新事物、新情况、新趋势。新闻报道涉及的问题,多是大众关心的问题,其突出的特点,就是问题具有显著的典型性和广泛的普遍性。否则,所抓问题便会是鸡毛蒜皮,既无任何价值,又很难构成新闻来传播。因此,报道所抓问题,绝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需要在深入挖掘中去寻求、去搜索。0同一件事情,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会出现截然…  相似文献   
4.
新闻标题的基本要求是准确、鲜明、生动,而要达到这个要求,方法之一是要在强化思想性上下功夫。标题有了深刻的思想性,就能吸引住读者。马克思曾说过:在太阳的辉耀下,每一颗露水珠都会闪  相似文献   
5.
在基层常听一些报道员叹惜:“我写了不少稿子编辑就是不用。”在编辑部又常听到编辑们议论:“能用的稿子太少了。”我想,这其中的矛盾,恐怕与写稿标准和用稿标准有很大关系。其实,写稿与编稿的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发表出去传播信息,引导舆论,启迪思想,推动工作。应该说,目的相同,标准就应该是一样的。但实际上,许多稿件难以刊用,主要是采写者对用稿的标准不清楚,编辑要这样的稿子,他给那样的稿子,这种产销不对路,显然是没有在同一标准下衡量稿件。这是出现矛盾的症结所在。为什么会出现写与用两个标准呢?关键还是心中缺…  相似文献   
6.
有这样一个故事:两个朋友打赌,甲说,我给你买个非常漂亮的高档鸟笼,凡进你房间的人,首先会问你马什么时候死了,而不会问你什么时候买的鸟笼;乙不信,甲便如约将鸟笼挂在乙房间显眼的地方。果不其然,这天进房间的人都问乙:哟,你的乌什么时候死广?——这就是人们在思考问题时形成的思维惯性,即通常说的思维定势。因为一般人的』思维惯性都认为笼是关岛的,有笼必有鸟,笼空鸟必死。平时,这种思维定势也往往在我们采写稿件的过程中反映出来,成为束缚创新的无形征相。不少采写者面对要报道的事实,往往习惯于用驾轻就熟的方式进行…  相似文献   
7.
采写札记     
●一天,所有的野兽展开了一场大争论,看谁能自豪地说出自己的家族最大。大家争来争去,谁也说服不了谁。有的要求按一胎能生多少来衡量大小,有的则提出以生下来的轻重来判断。最后它们来到母狮子面前,问道:“你一胎生多少?”母狮子说:“一个,但是这一个是只狮子。” ——质量胜过数量。新闻稿件写得再多再长,质量不过关,同样难以引起读者的兴趣。所以,粗制滥造十篇,不如精心写好一篇。 ●春光明媚,黄河里的鱼聚集  相似文献   
8.
采写偶感     
用“心”去悟有人说,新闻稿件的“含金量”,在于作品有无立体感。所谓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就是作者深入实地后产生的现场“音响”效果。而有了立体感,才容易调动起读者的感官,让人在读新闻中有一种美的享受。深入实地的感受,在于用“心”去悟。能否“悟”出其中的最佳“意境”,是作者个人素质的综合反映。有位诗人曾说过:“一个声音敲打着耳  相似文献   
9.
看了题目,请通讯员朋友不要误会,这里所说的“冷门”,并非毫无顾忌的猎奇,而是专讲新闻采写中的求新之意。所以多报道点别人想不到、读者又特别想看到的“冷门新闻”,是采写者应刻意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办好报纸的一个重要指导原则,同时也是报纸上专版专栏突出指导性、增强针对性、强化可读性、扩大吸引力的根本途径。因为报纸上专版专栏固定性、专业性和娱乐性的特点比较鲜明,这些特点不但为在专版专栏上直接实现“三贴近”原则提供了有利条件,而且实现“三贴近”原则也为提高专版专栏的宣传质量提供了操作性强的“抓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