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信息传播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经过三十余年的"改革开放",与世界联系愈加紧密的中国受到"文化同步性"怎样的影响?中国人的基本价值观有哪些变化?在跨文化传播中,应当采取怎样的态度和策略?本研究通过对北京和上海1108位经理人的调查,以及与之前相关调查结果的对比分析,得出如下结论:目前,中国的价值观念处于两种发展趋势并行的状态。一方面是表层显现出来的"文化同步"现象,随着全球联系的日益增强,中国与世界逐步接轨;另一方面,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世代相传,根深蒂固。面对中国与欧洲存在的文化差异,与Huntington在1996年提出的"文明的冲突"(clash of civilization)不同,本研究的重点在于论述如何利用文化的差异,使人们相互尊重、理解和学习不同的文化。培养适应全球化发展的人才需要从学校教育着手,本研究通过对大学跨文化传播教育的分析,指出在跨文化传播实践中培养"文化协同"意识是灵活应对全球化挑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在新媒体环境下,中国民众主要通过哪些渠道获取重大时事信息,对这些重大时事的认知和态度如何,又是如何进行表达和参与的?复旦大学传媒与舆情调查中心(FMORC)就上海市民对全国两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认知、态度与表达等进行了连续六年的历时性调查研究,获得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和数据。本文就其中的"知晓度和关注度""、关注议题"、"整体评价""、信息接触渠道"、"表达和参与"等五个维度探析国内民众2007—2012年对重大时事认知、态度与表达的变迁情况及其趋势。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主体"的概念出发,指出舆论主体是舆论活动的承担者,其处于社会联系和环境中,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具体而言,舆论主体即是由能动的个体组成的,在社会中进行舆论表达和公共讨论的社会公众。基于此,本文讨论了公众的能动性和自主性、社会性以及历史性等特征,并进一步从社会转型与新媒体技术变革的具体历史情境入手,探讨了公众开展公共讨论的过程和特点。最后,本文结合"全国民众对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认知与态度舆情调查"的结果,分析了当下国内舆论的焦点诉求,同时从公众与政府的互动关系角度,对保障公众舆论表达的自主性和政府积极回应舆论焦点诉求等问题进行了简要总结与讨论。  相似文献   
4.
<读卖新闻>从成立至今已有超过130年的历史,能够从日本激烈的报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发展成为日发行量超千万的大报,其独特的报道风格、丰富的多种经营、完善的组织架构等是基础,坚实而有效的发行机制则是保障.中国报业自1985年<洛阳日报>自办发行以来,在发行方面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未结束.通过对<读卖新闻>发行机制的借鉴,相信我们能够取长补短,实现更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