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教育   1篇
信息传播   5篇
  2003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我参加了人物通讯《为了周总理的嘱托……》和《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下面简称《嘱托》和《报道》)的采写工作。现在,向大家介绍一下这两篇通讯采写、构思的过程,谈谈它们产生的具体背景。  相似文献   
2.
提起风貌通讯,使我想起初当记者时的一段经历——新华社国内部注意培养新记者独立活动的能力,一九五九年春,让我去黑龙江“闯一闯”。这次采访,既无老记者带领,又不背具体题目,我带上一些介绍信,想上那里了解什么,请当地有关单位协助。我寻思怎样充分使用“自主权”。如果去交通便利、经常见报的地方呢,跟老记者比赛,步人后尘“拾麦穗”,很难再有新发现。我想,不如去辽阔的森林和草原,或许那里还有记者足迹未到、尚待开垦的“处女地”吧!  相似文献   
3.
一九六六年一月。寒风呼啸,中南海的湖面上冻结着厚冰。周恩来总理刚从全国第五次棉花生产会议上作完报告,又立即请几十位植棉劳模来国务院会议室坐谈。当头果白毛巾,身穿黑棉袄的农民科学家吴吉昌进门时,总理指指自己右侧的坐位说:“老吴同志,坐这里来。”总理对大家说:“毛主席又给咱们任务了。主席指示:要粮棉并举,学会两条腿走路;要继续研究解决棉花脱蕾落桃问题。主席把任务交给我,我依靠大家。”  相似文献   
4.
报道应当成为时代真实的记录,这已经是新闻学的基本常识,无庸争鸣的定论了。但有些时候,记者想达到这个起码要求,很不容易。记得我刚从北京大学毕业到新华社工作,正赶上“大跃进”。次年,国内农村部派我去农业展览馆采访——那时展览馆还未全部竣工,但新落成的展厅里已在筹备展览了。我住在馆里,跟工作人员处得很熟。有一次,我走进肥料馆,看到展品柜里陈列着各地送展的五光十色的多种“土化肥”,墙上挂起图表,列出了几个省每亩耕地的平均施肥数字:有2万斤的,2.3万斤的,还有2.5万斤的……跟“大跃进”前相比,红色箭头突然崛起,“卫星”飞跃上天。我正掏出笔记本抄录,旁边一位农业科研人员冷  相似文献   
5.
报道应当成为时代真实的记录,这已经是新闻学的基本常识,无庸争鸣的定论了。但有些时候,记者想达到这个起码要求,很不容易。记得我刚从北京大学毕业到新华社工作,正赶上“大跃进”。次年,国内农村部派我去农业展览馆采访——那时展览馆还未全部竣工,但新落成的展厅里已  相似文献   
6.
我参与新闻工作,如把“预备役”(担任党报通讯员、县委通讯干事)计算在内,“军龄”是从建国初开始的。如今,老兵反刍往事时,心潮汹涌,起坐回旋。新闻是时代的记录。一篇报道不管当初如何脍炙人口,引起轰动;也得上“实践的法庭”听候“终审判决”。若被确认缺乏真实性,就理所当然被否定。当然,此一时彼一时,记者可以用那时身受种种制约作辩护,但只能说明错误形成的原因,无法改变错误这一客观事实,无论怎样祈求“法庭”宽恕,给予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