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高三历史复习中,由于时间极其宝贵,因此讲什么,不讲什么,这是决定复习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讲的太少,该讲的没有讲,学生不懂;讲得太多,面面俱到,往往使学生掌握不了。笔者从事高中历史教学10年,又做教研员5年,再回到学校4年,  相似文献   
2.
<正>生态课堂是指学习资源、教学方式与主体(教师与学生)发展之间实现动态融合、相生相长的课堂教学系统。在课堂上,师生生态地(和谐平衡)从事各种教与学的活动。笔者认为,生态课堂中,教师既要"有为",更要"无为",应让学生成为主体,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提高能力的促进者、健全人格的引导者。"有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常言道"功夫在诗外"。新课改背景下的历史教学,尤其是面对新课标下"一标多本"的历史教材,  相似文献   
3.
<正>有这样一段话:"史学虽不是史料的单纯排列,史学却离不开史料。理论虽不是史料的单纯排列……但是如不经一番史料的搜求,特殊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那进一步的理论争斗,断断是不能出现的。"这段话认为理论建构离不开史料。作为历史教师要在熟练驾驭教材文本的同时,适时适当地引用史料,进行教学延伸,提高课堂效率。《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中说:"凡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利的因素都是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利用与  相似文献   
4.
探究是人们普遍存在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能够使人们把认知活动集中到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上来,从而驱使人们去发现、去创造。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强调,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多层次、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培养主动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那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的探究心理,进行积极的探究活动昵?  相似文献   
5.
"同课异构"可以让教师互相启发,智慧共享,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但目前,"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普遍存在着四大误区:重活动安排,轻活动目的;重微观细节,轻理念模式;重拿来嫁接,轻个性创造;重课堂教学,轻课后评课。提高"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有效性的应对策略主要包括:确定主题,提出理念;构建模式,比较差异;优化教学,彰显风格;完善设计,资源共享;用心感悟,积极反思。  相似文献   
6.
北师大版《历史与社会》是一门进行公民教育的综合文科教材,它关注学生的需要与体验,注重培养现代公民应具有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我市在积极进行教改实验时,立足课本,关注学生自身的体验,让学生学习进入生活化场景,让教育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使学生从生活中感受真善美,辨别丑与恶。  相似文献   
7.
陈胜英 《大观周刊》2011,(6):204-204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生物学的基础,从整体上说实验推动了生物学的发展,但绝不是说,生物学中的每一个概念、规律都“应该”或者“可以”直接由实验总结出来。实验教学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实验有利于提高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培养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教学最重要的作用是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相似文献   
8.
“同课异构”可以让教师互相启发,智慧共享,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但目前,“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普遍存在着四大误区:重活动安排,轻活动目的;重微观细节,轻理念模式;重拿来嫁接,轻个性创造;重课堂教学,轻课后评课。提高“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有效性的应对策略主要包括:确定主题,提出理念;构建模式,比较差异;优化教学,彰显风格;完善设计,资源共享;用心感悟,积极反思。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者李大钊曾说过:“把过去的社会生活纵向去看,便是历史:横着去看,便是社会。”这句名言深刻地揭示了历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钱穆老先生也说过这样一段活:“要研究社会史,应该从当前亲身所处的现实社会着手,历史传统本是以往社会的记录,当前社会则是此下历史的张本。  相似文献   
10.
北师版《历史与社会》是一门进行公民教育的综合科课程,它关注学生的需要与体验,注重培养现代公民应具有的人素质和社会责任感。我市在积极进行教改实验时,立足课本,关注学生自身的体验,让学生学习进入生活化场景,让教育从生活中宋,到生活中去,使学生从生活中感受真善美,辨别丑与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