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2篇
教育   1篇
科学研究   6篇
信息传播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介绍了实现运行时的多态性几个重要因素——虚函数、基类和派生类。通过实例阐述了虚函数如何实现运行时的多态性的,用运行结果数据详细分析了运行时的多态性的过程。最后说明了动态绑定实现的原理。  相似文献   
2.
高校专场宣讲会是大学生就业的一条重要途径.本文分析了目前高校专场宣讲会的现状和特点,就校园招聘会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并展望了校园招聘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为了防止数据库在非法使用过程中造成数据泄露、更改或破坏,本文提出了数据库安全性控制的一般方法,具体阐述了用户标识和鉴定、存取控制、定义视图、数据加密和审计几类安全性措施。  相似文献   
4.
新媒介使用为民众提供重要的公共参与平台,但意见表达者尤其是青年学生采取怎样的新媒体框架策略及其影响因素却少有学者做系统考察。在新媒体环境中青年学生如何组装好一系列"框架"的多米诺骨牌,进而借助互联网集聚外围力量进行表达?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中对青年学生意见表达进行框架引导?这是本研究要攻克的重点问题。  相似文献   
5.
周卉  李明章  黄勇平 《科教文汇》2011,(12):181-183
近年来,多校区办学的大学增加迅速,多校区的办学模式使得学生分散,就业信息的传递难度加大,高校就业工作中传统的信息服务理念和方法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本文以中山大学的就业工作为例,对多校区模式下如何加强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在缺乏天敌和其他制约因子存在的前提下,入侵种能够快速繁殖和扩增并对当地的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经济造成严重的损失。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生物入侵变得更加普遍并且危害更加严重,加强入侵种的治理至关重要。由于传统的物理和化学方法在入侵种防治中存在着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开发和利用无污染、无公害的遗传调控技术在生物入侵种的综合治理方面就显得非常迫切。文章针对我国入侵害虫的现状、主要入侵方式及目前的防治措施进行了总结,同时对遗传调控技术及其在生物入侵种综合治理方面的应用进行了阐述,以期为我国生物入侵的科学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加密的一般原理和当今常用加密技术中的对称加密技术、非对称加密技术、多步加密技术以及PGP加密技术,分析了各技术的适应领域,并展望了加密技术的未来。  相似文献   
8.
分子生态学——生命科学领域的新学科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子生态学是应用分子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来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相互作用的生态机理及其分子机制的科学。它是生态学与分子生物学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其研究内容包括种群在分子水平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生物器官变异的分子机制、生物体内有机大分子对环境因子变化的响应、生物大分子结构、功能演变与环境长期变化的关系以及其它生命层次生态现象的分子机理等。分子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传统学科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对解决诸如转基因、克隆技术应用中的生态安全、环境与人类健康等重大问题将产生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各种社会思潮、社会矛盾、社会热点等问题和新媒体现代传播方式聚集交融,青年学生的意见表达在新媒体环境中出现了许多不同于传统媒体环境的特征,他们的诉求及表达方式、他们利用种种新媒体手段的话语特征及策略是我们研究的重点。本文针对新媒体环境中青年学生意见表达的影响力现状、意见表达的方式及特征,如何开展舆论引导等核心问题,采用内容分析方法,研究得出:青年学生在微博上意见表达较为活跃,但未形成线上线下广泛联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成熟互动的态势,对高校的形象影响以中立为主。青年学生通过微博平台大部分是娱乐八卦、无中心式的围观和抒发个人情感,在此之余关注社会议题、教学、管理制度和后勤等内容,表达意见相对理性,在方式选择上运用图片视频、故事与案例为主。对青年学生利用新媒体的舆论引导要克服"官本位"思想,避免呆板单调的灌输,可利用新媒体特色开展针对性的议题设置以及意见回应。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