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教育   7篇
信息传播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邱慧 《重庆师专学报》2010,(6):39-41,62
万寿寺》里的时间具有多重功能,既是小说的主题,又是小说的形式因素:时间的小说塑形指向对自我之谜的探索,通过不断将故事时间放到一个新的时间起始处的手法,以及跨越时间与空间的叙事技巧,将自我扩展为一段广阔的时空,创造出自我的奇异的文学形象。  相似文献   
2.
李明刚 《文教资料》2012,(33):99-101
王小波是90年代颇具争议的一个人物,他讨厌生活的设置和安排,喜欢自由,追求乐趣。他承认自己是个自由派,他的文字里也充满了自由主义思想。本文尝试用叙事学的知识,对其小说《万寿寺》的叙述线索、叙述层次、元小说特征以及狂欢化语言进行分析,来探讨作者是如何在小说中表达其自由思想的。  相似文献   
3.
对于王小波的小说《万寿寺》的解读,历来的研究者们多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角度,或探索其复杂的叙事艺术,或探索其虐恋—权利游戏,或探索其狂欢化诗学,而少有论者专章探讨《万寿寺》与唯美主义的关系。笔者即试从唯美主义的角度解析小说《万寿寺》,以期揭示出王小波在文本中流露出的唯美倾向。  相似文献   
4.
万寿寺》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小说本体的理解,其中着力营造的"长安城"既是与现实生活相比照的艺术空间,也是小说本体的隐喻;而湘西凤凰寨的构建则充分践行了作者在小说叙事、伦理等方面的思想;作品中种种人物塑造除了寄寓了作者的生存理想外,更是涉及小说功用、主题等本体观念。深入解读《万寿寺》,对把握王小波的文艺思想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5.
刘麟 《出版史料》2006,(2):42-45
冰心的信文学馆借万寿寺西院栖身的时候,与冰心老太太做了几年最亲密的邻居,她的寓所离我们的办公室只有一步之遥,抬腿就到,彼此来往很勤;尤其是舒乙,有一个时期,他每天进馆后,把书包往桌子上一放,立刻到谢府“签到”去了;我们如果找老太太谈什么事,就让舒乙捎带着办,或者跟着他一块儿去,不必先约时间,也不必担心门上贴的谢客启事会吓退你的脚步,不妨直闯而入了。舒、谢两家是世交,老辈人的深厚情谊,延续到下一代,非同一般啊;何况舒乙办的是文学馆的事,文学馆又是另一位世交巴老创议建立的,更加受到关心和爱护。舒乙也不是瞎忙呼,在他的游说…  相似文献   
6.
正巴金和胡乔木都已辞世多年,想起当年他们之间的交往,似乎也折射了那时政治和文艺某些纠结的历史印痕,仍然觉得很有意思。胡乔木在"文革"前就是思想文化界的重要领导人,"文革"后更是中央高级政要,处于意识形态中心地位,常常既要表现他的礼贤下士,爱护团结知识分子的善意,同时又要紧紧掌控所规定的思想空间,两者交替使用,在思想文化界留下了许多"佳话"。巴金作为作家在海内外有很大影响,"文革"后执意真话直说,坚持独立思考,反思"文  相似文献   
7.
本文应用后现代的叙事理论从回环叙事、元小说和奇异的想象方面探讨王小波的<万寿寺>中的叙事技巧,通过对其叙事技巧探讨揭示王小波小说的"虚构之美"和"无中生有",我们力图发现隐含在这些技巧后的作品的意义:现实的束缚、庸俗和无奈.  相似文献   
8.
仇惠 《文教资料》2012,(27):103-104
中国当代作家王小波,围绕他和他作品的讨论在其亡故后热热闹闹、争议不断,但有一点无论是其本人还是研究者们都有共识,即以欧美文学为主的西方文化资源对王小波的创作影响巨大。仅以《万寿寺》这部中篇文本而言,它对法国作家莫迪阿诺的小说《暗店街》的主题和结构就有借鉴,当然王小波在创作时也完成了自我开拓。  相似文献   
9.
元叙事把叙事本身作为叙事对象,用"无限可能"式的叙事结构代替中心式的叙事结构,通过对秩序、体系、结构、中心进行消解以产生审美愉悦,导致人的自由意志的建立和解放。在《万寿寺》中,王小波运用后现代元叙事手法从一个奇异的角度解构现实社会的秩序和体系,消解其貌似神圣的荒谬性,建构一个纯粹人性的精神家园。这个精神家园的建立是一个祛魅过程,不但消除了异化导致的一系列后果,还揭示了诗意栖居的可能,彰显了人性的美好和尊严。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