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教育   7篇
各国文化   1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一些三国爱好者组建了一个编辑部,模拟派出记者到三国时代采访的方式,时时发回报道,编导了一出用新闻的形式报道三国史事的滑稽剧。这也是对历史的另一种解读或戏说,但很多日本人正是由此了解三国的。  相似文献   
2.
"讲坛"不过是电视台的一个节目,这与杂志设置一个栏目没有什么不同。我要说的是,从"讲坛"传播出来的大量信息,确已形成一种文化现象,姑且称之为"讲坛现象"。此一现象,已标示出当前的文化导向。"讲坛"以其政治地位之重,无疑主导着舆论的走向。这就很值得重视,有必要做个透视,以见此"现象"的本质。  相似文献   
3.
三国时期处于由秦汉大一统局面向魏晋南北朝大分裂局面转变的开端,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时期。三国史的研究一向受重视,常有论问世,但无一部系统的学术专阐述这段历史的方方面面。1994年初,A民出版社推出的马植杰《三国史》,填补了这个缺憾。经过初步阅读,深感作对三国及其前后的古史十分熟悉,又善于思考,论人论事,证据确凿,见解公允,卓识创见,不时涌现,且思路清楚,行流畅,确实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学术专。现就个人感受谈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四月的襄樊古隆中,蕙风送爽,草长莺飞。三国史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朱绍侯、梁满仓、黄惠贤、沈伯俊等四十余人值纪念诸葛亮出山1800周年之际,齐聚于隆中山下的襄樊学院,共襄三国学术研究盛举,就刘备“三顾茅庐”和诸葛亮《隆中对》等进行了热烈讨论。  相似文献   
5.
与其他《三国史》著作相比较,张大可先生的《三国史》是一部独具特色的通俗断代史专著。在历史评价方面,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提出了诸多独到的见解,强调“人谋”在三国历史中所起的主导作用。从体例来看,书中附有大量插图,大约平均4页便有一幅插图,这在我们所能见到的断代史专著中是少有的,构成该书的第二大特色。该书称得上是三国史研究中的上乘之作。  相似文献   
6.
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是再现高句丽政权昔日辉煌的蓝本和基础史料,它在高句丽政治、外交、文化以及考古方面的史料价值不容忽视。在区分了学界对待《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的三种不同态度的基础上,对其史料进行分类分析,得出两方面的结论,即认真对待其史料与中国正史史料的不一致现象,重视《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史料的独特性,使它更好的为高句丽的历史研究服务。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所记宗教史料为中心,探讨了高句丽的宗教、祭祀状况,旨在揭示《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的宗教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8.
史学界关于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问题的讨论,主要集中在鼎立的时间,标志及原因三个方面,关于鼎立的时间与标志,不能以几次战役为依据,应看其三政权何时同时具有独立政权的实体而定,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不能单从一般政治,经济,军事,地理等方面去分析,应当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有关理论,从当时社会的特殊历史背景及魏、蜀、吴三国的深层内因去寻找答案,同时,要将鼎立的标志与鼎立的发展和巩固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9.
10.
近些年来,诸葛亮与魏廷的关系一度成为三国史研究中的热门话题。一些论者认为,魏延是上流将才,诸葛亮妒贤忌能,未能尽其才;魏延之死是冤案,等等。笔者认为这些看法值得商榷,一些不实之论应予澄清。      (一) 有的论者认为诸葛亮对魏廷未能尽其才,其主要理由是魏延出子午谷袭长安之计是克敌之良策,诸葛亮却判定此计“县(悬)危”,竟弃而不用。因而,弄清此计是否切实可行,对于我们的讨论非常必要。出子午谷袭长安之计,见《三国志·魏廷传》注引《魏略》,为例于讨论,兹引如下: 夏候 为安西将军,镇长安。亮于 南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