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2篇
体育   8篇
信息传播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张炜 《小读者》2011,(10):47-47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成语是我国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典故。你知道与下列成语有关的历史人物吗? 一鼓作气(曹刿) 一字千金(吕不韦) 一字之师(郑谷) 一饭千金(韩信) 东山再起(谢安) 图穷匕见(荆轲) 纸上谈兵(赵括) 负荆请罪(廉颇) 卧薪尝胆(勾践) 揭竿而起(陈胜、吴广) 三顾茅庐(刘备) 孺子可教(张良)  相似文献   
3.
在我看来,无论发光与否,都应该时刻努力做最好的自己。所谓发光,就是显示出自己的优秀与潜能,在人群中脱颖而出。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我们生而平凡,似乎与发光无涉。但是,总有那么一群人,他们在不发光时心怀火种,期待生命的烟花怒放。他们在默默耕耘中积蓄力量,在百折不挠中锤炼自我,不放弃,不抛弃,选定目标,奋勇前行。于是,蓦然回首时,他们在灯火阑珊处收获了别样的火树银花,这样的发光故事,古今中外,比比皆是。如诸葛孔明,躬耕南阳,不断充实自己,蓄积力量,终于,迎来刘备三顾茅庐,他走出南阳,巧借东风,舌战群儒,更助刘备形成三国鼎立之势,成就了自己一生的光芒。  相似文献   
4.
张春燕 《快乐阅读》2013,(10):107-107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有一篇课文《三顾茅庐》,是根据罗贯中的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的内容改编而成的。课文写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文章重点表现了刘备对贤才的虔诚和渴求,同时看出诸葛亮的的确确是一位旷世奇才。  相似文献   
5.
三顾茅庐》是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经典片段,也是一个脍炙人口的成语故事。教者紧扣教材内容和文本特点,特别关注四年级学生的认知实际,尤其注重课堂对话,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生成精彩,诠释经典。现选取几个教学片段加以赏析。  相似文献   
6.
近来读到西安市委党校老教授胡觉照写给教育部的一封建议信,信中称"要把诸葛亮的《出师表》从中学课本中剔除"其理由是:一是《出师表》宣扬了"穷兵黩武"的思想,不利于青少年思想的健康成长;二是《出师表》反映了诸葛亮的愚忠思想,更不利于学生思想的健康成长。这种观点通过香港凤凰卫视"一虎一席谈"讨论,更以烈火烹油之势迅猛升温,大有"剔除"而后快的决心。  相似文献   
7.
《同学少年》2015,(1):22
<正>居里夫人曾说:"生活对于任何一个人都非易事。"读书不易,有囊萤映雪、悬梁刺股;从师不易,有程门立雪、张良三拾履;求贤不易,有周公吐哺、刘备三顾茅庐……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当事者都执著坚守、锲而不舍,因为他们知道其中的真意、趣味,因此,寻觅和追求的过程即使再苦再累,他们也全然不觉。其身虽苦,其志不移,自得其乐。黑夜给了他无法分辨黑白的眼睛,但他却在音乐世界中  相似文献   
8.
三顾茅庐”“求贤若渴”“不惜重金”……这些都是我们寻求人才的常用手段。但你知道吗?一些著名企业.为了网罗人才.在手段和方法上不断出新。  相似文献   
9.
刘备作为一个贤明的封建仁君,他的"三顾茅庐"侧重表现了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至诚精神。"三顾茅庐"里的诸葛亮,是作者罗贯中所仰慕和歌颂的知识分子形象,他熔铸着作者的理想与抱负。"三顾茅庐"不仅在全书的情节发展中具有关键意义的篇章,而且在艺术上也是不可多得的精彩文字。  相似文献   
10.
《大连大学学报》2017,(2):84-87
东汉末年三国鼎立,蜀汉的开创者刘备白手起家,先后夺取荆州与益州,并在此基础之上在中国西南地区建立政权。与曹魏、孙吴分庭抗礼。刘备是中国历史成功创业的典型个例,其创业初期对于人才的选用,颇有值得后来者借鉴与学习之处。企业之间的竞争可谓人才之竞争,只有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人才才干的一方才能终将取得胜利。然而"知人"不易,"善用"更是难事。刘备正是在选贤、任人、待人上发挥了卓越的才能,才取得了胜利。刘备个人魅力的主要特点是性格上的"仁",在人际交往中又秉持"义",他求贤若渴,以民为本的主要施政纲领也与很多有志于当世的人才观点相同,在某种程度上说,刘备是中国封建时代能够为人民利益考虑的"好皇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