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教育   6篇
科学研究   1篇
综合类   1篇
  2021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咏物诗,实体描摹而外,须熔铸诗人思想情感;如果只是简单写生拍照,没有深刻思想内容,肯定苍白无力。明代文学家、戏曲家屠隆(1544~1605)《论诗文》认为,咏物诗须“体物肖形,传神写意”,“不沾不脱,不即不离”。这就是说,要着重表现事物的“神韵”,既不能停留在事物的表面,又要切合所咏之物的特点。进一步的要求是,须寄情寓理,有所寄托;或情中有物,或叙中寓理。如此,方可进入刘熙载《艺概》“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之化境。  相似文献   
2.
朱光潜的诗学建构既有自觉的中西比较意识,又具调和折衷的方法论特征。他的美学研究也体现出鲜明的融通中西的特色。之所以会如此,则与朱光潜“不即不离”的人生态度密切相关。人生态度、美学研究、诗学建构这三者,在朱光潜那里,既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再到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在表现形态上由隐在趋于显在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朱光潜将布洛的“距离的矛盾”系统化为一个普遍适用的文艺批评的标准,但从文学史和文论史来看,这一标准并不完善;而钱锺书立足于王国维的“不隔”说,借助美学上的传达理论,推绎出的文学价值判断的标准可以补朱光潜的不足。  相似文献   
4.
“文艺与道德”是一个古老而又难解的话题。朱光潜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曾著文对此有极稳妥而又通脱的论述,认为文艺与道德绝对不可分开,但至于如何看待文艺作品中题材内容的“道德”性以及如何评价文艺作品所发生的道德影响等问题,经过折中调和几近辩证思维的论析作出全面的把握,给今天为“文学与道德”问题所困绕的人们以有益的启迪与借鉴。  相似文献   
5.
杜甫三首咏马诗,依次咏骏马、瘦马、病马,是对其三个阶段的生活和精神状况的艺术概括,可以看作是他的连环自画像.这些咏马诗,字字都在写马,又字字都在写人,咏马实为自咏,物与人妙合无垠,达到了咏物诗“不即不离”的美学境界.  相似文献   
6.
梁文晶 《科教文汇》2010,(20):57-57,67
古人根据咏物诗的艺术特征,提出了一个很耐人寻味的批评标准:"不即不离"说,这是咏物诗创作的最重要的技巧。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这种"不即不离"的写作技巧,又因人因物因时因事而有所不同,各擅其长,各见其妙。  相似文献   
7.
审美体验是美感的深化,与美感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触类旁通,不即不离是审美体验的重要特性,它还具有超实感性与类似性。对这种微妙的心理过程需要通过“亲证”加以体察,它可以意会而难以言传。在写作抒情性作品时只有借助审美体验才能准确表达内在的复杂感情,在抒情性作品的阅读鉴赏中,也只有通过审美体验“披文入情”,才能体察作品情感发展变化的动态流程。传达审美体验是抒情性作品的重要表现手段。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文学空间问题逐渐受到重视。文学作品必须要有读者的阅读和参与,方可实现其自身意义。本文试图从接受心理空间的净化、接受心理空间的转换、接受心理空间的"不即不离"三个层面探究受众心理空间的各个层次,旨在把握接受心理空间在文学阅读欣赏中所体现的"态度"问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