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教育   23篇
科学研究   2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4篇
  2023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国文《升沉不过一秋风》所借之“古”,诸如谢榛的生卒、谢榛任“后七子”社长、谢榛被排楦出“后七子”的缘由、谢榛西走秦晋、谢榛死于李攀龙之前、与谢榛来往的赵康王和赵穆王等,不仅承袭了历史谬误,肆意发挥。而且独断臆测,随手编造。大有“英雄欺人”之惑。借古鉴今之“古”,应尊重历史事实。保持原汁原味。绝不可为佐证自己的宏谈高论,轻率地抄袭古人,甚至扑风捉影编造历史,以求痛快淋漓。  相似文献   
2.
常志伟 《天中学刊》2013,28(5):76-79
"不过"本是一个在线性序列上相连却不在同一句法层级上的跨层结构,"不"是一个否定副词,"过"是一个及物动词。"不"与"过"固化成副词的过程,是在后跟表示确定数量的词语中萌生、发展,在后跟约数短语中宣告完成的。语言表达者主观感情的不断凸显在"不过"固化成副词的过程中起着最根本的决定性作用,前后句法环境、韵律节奏的影响对副词"不过"的形成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考察两汉赋家的主要政治身份时,赋家为郎也许是一个比“位同俳优”和“言语侍从之臣”说更能通贯两汉总体情形的观察视角。征诸历史记载的两汉主要赋家仕履,他们都曾任过名目不同、职责不定但都与文事、口辩、学识有关的中下层郎官。郎官是汉代官僚系统的基础。位不过郎,是汉代赋家政治生存的痛楚体验。这深深影响了他们的辞赋书写观念,可发现其政治思维的讽谏法则、颂美法则,在世思维的合理开解策略和书写的游戏娱乐、刻苦为文的美文心态,等等。  相似文献   
4.
《快乐阅读》2010,(10):18-23
美的组合+刺眼 柔和的夕阳渲染出一种世外桃源般的静谧氛围,粉红的、浅红的、淡蓝的蔷薇花摇曳出一片盛夏的明媚。笑颜如花的少女在爬满蔷薇花的围墙边对着面前的少年搔首弄姿。  相似文献   
5.
《父母必读》2009,(10):152-152
你是不是也和这位熊妈妈一样,毫不犹豫地为孩子奉上爱?你是不是也和她一样,坚持着你的“爱”的原则?这个故事让人想起那个古老的箴言:“在汤里放盐,爱里放责任。”  相似文献   
6.
媒体     
《报林求索》2012,(10):62-62
<正>NO.1《经济学人》2012年9月10日亚洲的下一场革命随着收入的不断增长,亚洲人对社会保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适应人们的需求,亚洲各国政府必须借鉴西方的经验教训,量入为出,建立符合自身国情的社会保障体制。长期以来,活力四射的亚洲经济一直为世人所津津乐道,多年的快速增长,让越来越多的人摆脱了贫困,然而随着亚洲人变得更加富有,生活水平提高,他们对社会养老保险、国民健康保险、失业救济以及其他各类社会保障的呼声不断高涨。  相似文献   
7.
李巍 《辽宁教育》2013,(3X):95-95
<正>不少中国人有一种固有思维定势,习惯于批判被我们的教育所批判的东西,而且批判起来就没有了原则,只是一味批判,这恐怕不是很好的习惯。比如,说到美国和日本,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老美如何如何不地道,小日本怎样怎样可恶,殊不知凡事没有那么绝对,我们习惯用批判的目光审视的对象,总有一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或反思。作为个体的美国人,身上其实有着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无论高低贵贱,美国人骨子里有着很多相同的气质和精神,这跟政治、宗教、信仰都没有关系,仅仅就是人面对生活的一种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相似文献   
8.
薛秋宁 《科教文汇》2008,(21):79-79
连词“不过”、“但是”都可以表示转折意义,但是二者所连接的前后两部分之间并不全都表示转折关系;它们在语气轻重、搭配成分、语体色彩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在给留学生教学这两个词时,首先要弄清楚它们之间的异同,然后再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把知识点深入浅出地教给学生。  相似文献   
9.
“就”与“不过”都能以范围副词和语气副词的身份出现在语句中,二者之间有许多相同之处,甚至可以互换使用,但也有很大的不同.本文基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通过对语料的分析,从语义、句法、语用三方面析出二者的异同.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利用厦门大学语料库中的相关语料,对“但是”和“不过”这两个转折连词的句法分布以及语法意义进行一定的描述与比较,并对两者在语用上的区别予以阐述。在有关两词句法分布以及语法意义的正文之后均附有总结性的比较表格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