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0篇
教育   26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1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西的冥俗     
江西自古就有"崇觋"的风尚,风水与阴阳之说更是植根民间。在赣鄱流域文化带,我们依稀可从当地的冥事中窥见古礼遗俗,这些堪称是古代殡葬史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2.
两晋通过礼家议礼而皇帝裁定的方式规定了故吏为旧君服齐衰三月的制度。此服叙规格与先秦制度一致。但这一看似回归经典的制度若以曹魏制度相对照并联系两晋相关的礼讼来考察,实际上隐含了统治者对于旧君故吏关系的控制的目的。一方面两晋统治者因为认识到这对关系有利于强化君臣关系维持统治秩序而承认其合法性;但另一方面又看到这种旧君故吏“私义”关系的过度发展又会威胁王朝“公义”的落实,具有潜在的破坏政治秩序的危害,故采取了种种措施限制旧君故吏关系的发展和淡化这一关系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3.
礼讼是指在宗法制度下 ,因王位继承者的嫡庶、丧服的等差、宗室勋戚的封号等礼仪问题所引起的争讼。朝鲜后期频繁发生的礼讼事件 ,与党派斗争交叉纠结 ,对社会政治不断产生重大影响。本文依据宗法理念和相关史实 ,分析了元宗追崇、己亥服制等礼讼事件在君统、宗法等问题上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服饰自产生以来就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并形成了一套服饰礼仪。先秦的很多典籍中涉及到了服饰礼仪,《论语》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5.
丧服传》与子夏的关系是一个聚讼不已的老问题,对这一问题作较为全面、系统的考察、分析和论述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方面通过论证子夏在儒学史上的学术地位,认定子夏具备传授《丧服传》的资质和条件;另一方面通过分析《丧服传》与其他两部据说也由子夏所传授的儒家经典《公羊传》、《谷梁传》在文本上的内在相似性,说明子夏“传”和部分撰写《丧服传》的可能性。因此,否定子夏“传”《丧服传》缺乏理据。《丧服传》虽然不一定完全由子夏所撰作,但《丧服传》为子夏所“传”之说是基本可信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服叙制度是统治者为了加强宗法制,巩固自身统治的重要制度,起源于西周,沿用至整个封建社会时期。唐高宗上元元年时,武则天上书建言十二事,其中提出改《仪礼》"父在为母服齐衰杖期"为"父在为母服齐衰三年",此举提高了母服,对服叙制度的变革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投降礼在先秦时期的战争中经常出现.主要形式为"衔璧"、"舆榇"和"衰经"."衔璧"就是口中含着壁,是对丧礼"饭含"习俗的传承;"舆榇"就是用车子抬着用于盛尸体的棺,也是一种愿意被杀,以棺装尸体的意思;投降礼中的"衰绖"是"斩衰",就是身穿长六寸、宽四寸用粗麻布斩裁成的服装;头上和腰上系麻布制成的带子.这些礼节都是来自丧礼.而先秦丧服中的白衣丧冠又是源于原始丧礼中的袒裸身体与批头散发的风俗.  相似文献   
8.
庾蔚之是南北朝时期一位很重要的礼学家.他的著作很丰富,但已全部散佚.清人马国翰辑佚了庾氏《礼记略解》一书的部分内容,收入《玉函山房辑佚书》中.而庾氏其它礼学著作仍有相当数量的佚文散见于《通典》、《礼记正义》等书之中.本文在马氏辑佚工作的基础上,对庾氏礼学著作进行了进一步的考证与辑佚.通过考证,本文从《颜鲁公集》、《礼记正义》、《通典》与《晋书》中共为庾氏《礼论钞》辑录了82条佚文;从《梁书》与《礼记正义》中为庾蔚之所注《丧服要记》辑录了2条佚文;从《通典》中为庾氏《礼答问》辑录了1条佚文.此外,本文还对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所辑庾氏《礼记略解》的不当之处进行了匡补.  相似文献   
9.
古礼中蕴藏了丰富的文化信息,在冠礼和丧礼中,可以看到周人的年龄划分观念.冠礼由成丁礼而来,冠礼中的“三加”仪式,蕴含了先民分年龄段举行成丁仪式的历史信息,也透露了古人的年龄划分观念.丧礼中的丧服制度和对“四殇”的划分,透露了周人对未成年人的年龄划分:出生到七岁为“无服之殇”;八岁到十一岁为“下殇”;十二岁到十五岁为“中殇”;十六岁到十九岁为“长殇”.周人在古礼中的年龄划分观念,不仅反映了古人对生长发育的科学认识,同时也说明了周代礼乐文明的发达.  相似文献   
10.
丧葬礼礼仪风俗与丧葬制度的变化,是社会发展与变革的浓缩和反映,通过对先秦赵国丧葬观念与丧葬礼俗,居丧制度与居丧生活,陵寝与墓葬制度,谥法等内容进行研究,勾画出这些丧葬风俗中所包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揭示出赵国丧葬文化的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